主编简介
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2011-2015)、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已发表论文140多篇,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出版学术专著Theatre of the Mind(《19世纪英国诗剧研究》),近年来的著作有《性别·种族·文化》、《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20世纪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批评史》,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二卷)、《战后历史进程中的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英国文学选读》等教材。
南京大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哈代研究史》、《20世纪英国文学史》(合著)等。
本书目录
圆规:“终止在出发的地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宇宙观管窥 / 胡家峦
作为民族诗行的五步抑扬格:16世纪英国诗人的建构与实践 / 陈尚真
《为诗辩护》与伊丽莎白时代文学批评的“自我塑造” / 胡宝平
对历史与权力的表征——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形态 / 方杰
莎士比亚末期作品的划分和命名 / 陈星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启蒙理性和主体观 / 任海燕
关于《汤姆·琼斯》的几个问题 / 韩加明
论英国感伤主义文学 / 杨金才
论《项狄传》中的时间机制 / 蒋怡
18世纪诗歌批评 / 王守仁
《理智与情感》中的“思想之战” / 黄梅
拜伦对西方叙事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杨莉
论雪莱的“必然性”思想 / 王守仁
诗歌审美在文本与历史的互动与交流中——关于济慈《希腊古瓮颂》的批评 / 章燕
英帝国的教化:德•昆西论中国 / 王冬青
《小杜丽》中的“进步”瘟疫 / 殷企平
从阿诺德的文化理念到“两个世界之间”的女性——论爱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文化、资本与性别 / 范一亭
赋予生存以美的形式——论马修·阿诺德的戏剧片断体诗 / 王守仁
论哈代的诗歌创作 / 何宁
论哈代的史诗剧《列王》 / 王守仁
《丛林之书》:帝国与家的童话 / 陈兵
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末消费文化与后现代理论 / 周小仪
论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 / 胡强
叶芝的象征主义 / 傅浩
D.H.劳伦斯的创作及其内在矛盾 / 郭英剑
艾略特与印度:《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的佛教、印度教思想 / 张剑
帝国主义语境中的个人关系——《印度之行》新解 / 李霄垅、李建波
论《到灯塔去》中回忆的再现与认知 / 吕洪灵
《芬尼根守灵夜》的梦语之解析 / 张明明
瑞恰慈文学思想中的中国文化影响因子 / 容新芳
乔治·奥威尔与帝国主义 / 王卫东
吉姆的笑——评《幸运的吉姆》 / 阮炜
艾丽斯•默多克:重塑后现代小说叙事伦理 / 马惠琴
文学中的城市空间寓意探析
——莱辛的五部曲《暴力的孩子》释读 / 赵晶辉
寄生、共生还是对抗?
——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转变及当代英国学院派小说 / 宋艳芳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虚构历史与历史虚构 / 方杰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 王守仁、方杰
论希尼的“沼泽”系列诗歌 / 何宁
贝克特后期戏剧的时空体诗学 / 朱雪峰
后现代寓言:马丁·艾米斯的《时间之箭》 / 白爱宏
《黑犬》“移情脆弱”主题论析 / 罗媛
理性、身体与认知
——A.S.拜厄特小说《占有》中的两种阅读/认知模式 / 徐蕾
多棱镜中的游历——A. S.拜厄特四部曲中的知识话语 / 姚成贺
《最后的遗嘱》中创伤的狂欢化叙事 / 苏忱
论彼得·阿克罗伊德创作的“英国性”主题 / 郭瑞萍
《千万别丢下我》的后人类书写 / 信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