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跨文化研究入门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49377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17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可用积分
可用 0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4、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跨文化研究入门
书号 :9787544649377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11
作者 :巫莉丽编著
开本 :16
页面 :256
装帧 :平装
语种 :德语
字数 :369

介绍

【简介】

 

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21世纪中国第一套高等学校德语专业系列教材

 

★立足本国 创新理念

★体系完备 品种齐全

★人文精神 特色鲜明

★阵容强大 精心雕琢

 

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为依据,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符合新世纪德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

 

基本涵盖教学大纲所涉及的全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课程,全面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主干教材和专业教材,共计20余种;

 

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传授德语国家优秀文化,提升学习者思辨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育部外指委德语组悉心指导,知名德语专家领衔主编,数十所名校德语专家、骨干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编写;历时数年,反复推敲,不断完善,倾力奉献。

 

 

《跨文化研究入门》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种。

 

本书的特点:

1)精摘德语学术原文,兼顾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

2)精选核心理论讲解,有的放矢;

3)结合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践,促思考,提能力。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涵盖跨文化日耳曼学的若干核心概念;第二部分从陌生的感知、德国社会对一体化的探讨、异域性与社会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选取了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直接、关系和禁忌等四个方面的文本,并提供相应的案例分析练习;第四部分展现跨文化日耳曼学与文学、语言学、外语教学以及跨文化培训领域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本书可供德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及硕士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授课和研习使用。

 

【总序】

 

‘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为适应时代发展之新要求而组织编写的。整个项目在外教社 2003 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德语专业教学和教材建设研讨会”上正式启动,历时数年,现陆续推出。它以德语综合教程为主,辅有阅读、语音、听力、视听说、口语、翻译、写作、语法、语言学、词汇学、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概况、文化史等众多课程,基本囊括高校德语专业教学大纲所涉课程类型及教学内容,其规模在我国德语教材编写史上,应属前所未有。

 

本套教材,分开用时,各有独立,能满足单项技能课程的特殊需要;合并起来,相辅相成,能实现我们德语专业本科教学的整体规划。

 

中国人学习德语,肇于何端,不便确考。倘若说 1622 年来华的德国耶稣会会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在传教之余,尚未备有讲义,讲授德语,那么,最迟应从另一位德国耶稣会会士魏继晋(Florian Bahr)于 1748 年在北京编成《德文——中文词汇表》起,我国德语教材已现雏形。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教材。谨以新中国成立后为例。从 1956 年时代出版社出版的以莫斯科版‘德语教科书”为蓝本的《大学德语课本》,到 196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强调‘阅读普通的政治、经济、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文章和进行日常会话”的《基础德语教材》,再到 1979 年同一出版社印行的奉行‘政治,外语和文化知识的基本功”和‘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编写原则的《德语》教材,我们的德语教科书编写走过了同新中国成立后同样坎坷但却辉煌的路程。尤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变,我国德语教材的编写,诸家勃兴,隽品迭起。

 

不过,经典尚不能当人类永恒的教诲,教材就更具时效的特点。以上列举德语教材编写史的荦荦大端,想彰显的就是此理。故而,历史仍将推进,教材还得更新。目的是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手段,跟上时间步伐,让我们德语专业的学生,更富实效地学习德语、掌握日耳曼学的基本知识。不过,前人勋绩在上,我们绝无横空出世的愚妄,在此遵循的是继往开来的原则。本系列教材的编写大旨所以是:继续贯彻目前外语本科的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基本设想,强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课文的选篇、单元的构建、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追随新的观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德语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辨习惯,为培育良好的人文素质提供导引;较系统地传授

 

德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介绍德语国家历史文化的概貌并注意跨文化交际问题。

 

本系列教材除纸质学生用书和教师手册等以外,核心教材将配套出版多媒体光盘,适时推出网络教学版本,主干教材将根据需要配 CD-ROM 或 CD 等。纸制用书在排版、用色和装订等方面,也将本着实用和节约的原则,尽量降低成本和书价。

 

本系列教材由来自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重庆、杭州等地多所大学德语专业点的学者及骨干教师参与编写,力助而成。整个项目体现了良好的协作精神以及共同推进我国德语本科教学的美好愿望。编者大多一再易稿,务期完善,但未始没有疏漏,也会留下瑕疵。敬请识者不吝指正。

 

卫茂平

上海外国语大学

 

【前言】

 

编写这本教材的想法早在多年前就已萌发。伴随着自己从一个跨文化日耳曼学专业的学习者到德语专业教师和研究者的成长和积累,最初的设想逐渐清晰。感谢外教社毛小红老师的鼓励。在和她的一次深入交流之后,我鼓足勇气,把零散的想法条理化、系统化,初拟的教材方案设计也得到了她的认可,让我更加有信心地努力下去。

 

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必要素养之一,早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最新颁布的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突出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语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不仅要熟练掌握德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足够的跨文化能力。

 

在德国,研究跨文化日耳曼学的学者很多,相关论著也很丰富。反观国内,大多跨文化交际学的教材是参考美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编写语言为中文或英文。针对德语专业学生而作的教材或书籍屈指可数,国内德语专业的学生也较难接触到相关领域的德语原文书籍。据不完全统计,德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大多由外教讲授,而所用的上课资料也大多由授课教师本人选取,可能会出现系统性缺乏、理论高度不够或者视角相对单一的情况。甚至有些院校的德语专业可能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将跨文化交际课程简单地处理为中德文化对比或中德行为比较,甚至是暂停开设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

 

因此,本书的定位是一部针对中国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而作、符合中国德语专业学生语言和理论水平的、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双重支持的跨文化交际教材。

 

本教材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涵盖文化、跨文化性、异域性、文化休克、思维定势、文化标准、文化维度等跨文化日耳曼学的核心概念,在节选具有代表性的德语学术篇章的基础上,辅以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第二部分从对陌生的感知、德国社会对一体化的探讨、异域性与社会等三个层面逐步展开对异域性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这一部分可以让学习者从跨文化的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德国国情并学习用跨文化的理论来分析这些现象;第三部分选取了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凸显的四个方面——礼貌、直接、关系和禁忌,在导入性课文之后,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练习,强调教学者与学习者的互动,让学习者能够切实地提高认识问题的敏感度、锻炼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第四部分则从学科发展的宏观层面出发,凸显学科交叉性,分别展现了跨文化日耳曼学理论在文学、语言学、外语教学以及跨文化培训领域的应用,以期拓展学习者的视野,为德语专业学生撰写跨文化方向的论文开拓思路。

 

编者在编撰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多番修改方案,筛选文章,设计练习。一方面力求体现跨文化日耳曼学和跨文化交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使读者能够把握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为避免使这本教材成为单纯枯燥的理论介绍,编者增加了较多的案例分析和思考题。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根据课时设置和学生水平酌情选择阅读课文及练习,部分文章和练习可供学生在课后自学。编者建议,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主要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日耳曼学最基础且最核心的概念。根据编者自己的教学实践,一个学期(32 个课时)可以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进度;第二部分,可考虑在课时充裕或学生整体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结合德国国情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学习;第三部分则是针对中、德文化比较而设计的,帮助学生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结合案例分析,学会分析和判断,锻炼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荐采用灵活、互动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第四部分供学生自学,教师可酌情进行指导,它把跨文化日耳曼学重新置于德语语言文学的大范畴内,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帮助感兴趣的学生找到未来进行科研和学习的方向。本教材的编写,尽量做到考虑中国德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却无法兼顾全国各个德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课时设置方面,因此,编者尝试提供多一些资料,以供教材使用者酌情选用。此外,考虑到引用文本年代不同,新旧正字法并不一致,因此本书统一采用新正字法,特此说明。

 

这本教材从开始编写到最终出版历经三载有余,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谢陈懋编辑和所有为这本教材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感谢綦甲福、陈骏飞两位教授对本教材提出的审稿意见,感谢梁镛教授、潘亚玲教授、Jürgen Bolten 教授为本教材所引文本及图片提供免费授权,感谢 Alois Wierlacher 教授和 Andrea Bogner 教授帮忙联系德国 Springer Nature Ltd. 出版社,本书节选自《Handbuch interkulturelle Germanistik》中的文本已获得授权。在本教材的编撰过程中,编者尝试过联系其他版权所有者,然仍有若干未果,在此特向本教材所引用的文本和图片的原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对原创的尊重。

 

希望这本教材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希望德语专业的学生们能通过这本教材对跨文化研究产生学习的兴趣。编者水平有限 , 难免挂一漏万。书中疏漏之

 

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巫莉丽

2018年10月 青岛

目录

Kapitel 1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1.1   Kultur

            Text 1   Was ist Kultur? (Hans Jürgen Heringer)

            Text 2 Der leitende Kulturbegriff interkultureller Germanistik (Hermann

Bausinger)

   1.2   Interkulturalität und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Text 1   „Multikulturelle“ oder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Jürgen Bolten)

            Text 2 Die Anderen als Fremde — Wir als Fremde: Missverständnisse und

Brücken i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Volker Hinnenkamp)

            Text 3   Interkulturalität (Alois Wierlacher)

   1.3   Fremdheit und Fremdverstehen

            Text 1   Die Fremden (Karl Valentin)

            Text 2 Drei Modelle der Begegnung mit dem Fremden (Theo Sundermeier)

            Text 3   Fremdheit (Corinna Albrecht)

   1.4   Kulturschock

            Text 1   Die Phasen des Kulturschocks (Enid Kopper)

            Text 2   Formen interkultureller Begegnung (Alexander Thomas)

            Text 3   Der Kulturschock als Lernchance (Hubert Ertl)

   1.5   Stereotype und Vorurteile

            Text 1   Was sind Stereotype? (Hans Jürgen Heringer)

            Text 2   Stereotype und Vorurteile (Günter Friesenhahn)

            Text 3   „Der ist komisch“: Von Vorurteilen & Stereotypen

   1.6   Kulturdimensionen und Kulturstandards

            Text 1   Kulturdimension (Geert Hofstede)

            Text 2   Der Begriff des Kulturstandards (Alexander Thomas)

            Text 3   Was sind Kulturstandards? (Sylvia Schroll-Machl)

 

Kapitel 2    Fremdheitsdiskurs

   2.1   Wahrnehmung des Fremden

            Text 1   Orientalismus (Burcu Dogramaci)

           Text 2   Der Fremde (Kurt Tucholsky)

           Text 3   Gemeinschaft (Franz Kafka)

           Text 4   Überfremdung (Max Frisch)

           Text 5   Du machst dich, Mädchen! (Alev Tekinay)

   2.2   Integrationsdebatte

           Text 1   Rückblick: Die Leitkultur-Debatte in Deutschland

           Text 2   Was ist Integration? (Kamuran Sezer)

           Text 3   Formen der Regulation interkultureller Divergenzen

           Text 4   Vielfalt der türkeistämmigen Bevölkerung in Deutschland (Jan Hanrath)

   2.3   Fremdheit und Gesellschaft

           Text 1   Der Deutsche und die „German Angst“ (Peter Zudeick)

           Text 2   Die Rückkehr der German Angst

           Text 3   Die rechte Versuchung (Volker Wagener)

           Text 4 (Hauslektüre)   Was ist deutsch? Wir müssen reden (Armin Nassehi)

 

Kapitel 3   Interkultureller Vergleich (Deutsch-Chinesisch)

   3.1   Höflichkeit

           Text Das Zusammenspiel von Gastlichkeit und Höflichkeit in China (Yong Liang)

   3.2   Direktheit

           Text Ein Fallbeispiel (Jonas Polfuß)

   3.3   Beziehung

     Text 1   Netzwerkbildung in China (Yaling Pan)

           Text 2   Wie wichtig ist Vitamin B im Berufsleben wirklich?

   3.4   Tabu

           Text   Tabu (Hartmut Schröder)

 

Kapitel 4   Interdisziplinarität der interkulturellen Germanistik

   4.1   Interkulturelle Literaturwissenschaft

           Text 1   Literaturwissenschaft als Kulturwissenschaft (Wilhelm Voßkamp)

           Text 2 Kulturanthropologische Horizonte interkultureller Literaturwissenschaft

(Doris Bachmann-Medick)

   4.2   Interkulturelle Sprachwissenschaft

           Text 1   Interkulturelle Linguistik (Fritz Hermanns)

           Text 2 Linguistic Awareness of Cultures: Grundlagen eines Trainingsmoduls

(Bernd Müller-Jacquier)

   4.3   Interkulturelle Fremdsprachendidaktik

           Text 1   Interkulturelle Fremdsprachendidaktik (Hans-Jürgen Krumm)

           Text 2 Grundpositionen einer interkulturellen Didaktik des Deutschen als

Fremdsprache (Bernd-Dietrich Müller)

   4.4   Interkulturelles Training

           Text 1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terkulturelles Training und Mediation

(Bernd Müller-Jacquier und Jan D. ten Thije)

           Text 2   Theorie und Praxis des interkulturellen Trainings (Andreas Kaufmann)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