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钱绍昌散文集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50090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4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可用积分
可用 0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4、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钱绍昌散文集
书号 :9787544650090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12
作者 :钱绍昌
开本 :16
页面 :240
装帧 :平装
语种 :汉文
字数 :137

介绍

【简介】

 

本书为钱绍昌先生文章集锦,讲述作者在影视翻译领域的独特见解、在医学领域的斐然成就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作者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却成为外语教授,作为烧伤领域的医学专家却在影视翻译领域获得各项大奖,令人感慨,发人深省。本书行文清新、洗练、犀利、诙谐,引人入胜。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在影视翻译方面获得重要启示,更可以领悟到作者于逆境中砥砺前行的品质和艰辛坎坷中的乐观旷达。

 

【作者简介】

 

钱绍昌,1930年生于杭州,1948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54年获美国宾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为1958年抢救邱财康医疗小组专家之一,后任瑞金医院烧伤科主任,2018年5月4日被评为中国烧伤学科‘元老”。1980年起弃医从文,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学院教授。曾翻译大量美国影视剧,获得全国首届电视译制片一等奖、飞天奖等,被中国翻译协会评为中国资深翻译家。

 

【序】

 

捧读钱绍昌先生的文集,回顾钱先生的人生之路,令人百感交集。

 

钱先生出身江南名门,乃吴越武肃王钱镠33世孙,其父钱潮是留学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的儿科专家,抗战时期,坚拒日寇要求其担任浙江伪省长之职,离杭赴沪悬壶济世。钱绍昌自幼聪慧过人,小学仅读三年就升入中学,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54年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获美国宾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分配至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外科。1958年为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的钢铁工人邱财康做出贡献,两次进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令人欣喜。

 

不料‘文革”爆发,风华正茂、前程似锦的钱绍昌被无端关押,妻离子散,五年后释放出狱,瑞金医院视其为‘刑满释放分子”拒绝接受。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孤身一人,无家可归,形影相吊,令人唏嘘。适逢上海外国语学院因‘文革”十年,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登报招聘高年级英语教师,钱绍昌为生计所迫,报名应考,在300名考生中拔得头筹。要不要录用一个‘刑满释放分子”登上大学教席?这引发了激烈争论,院长王季愚顶着压力,拍板录用。随后错案平反,《文汇报》发表报道,称赞上外领导有胆有识。学生们把当天的《文汇报》摊在课桌上,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钱绍昌走上讲台,令人扼腕三叹。后来这位医学博士竟被上外评为英语教授。

 

当时钱绍昌年过半百,工作激情焕发。授课之余,他翻译的电视剧《鹰冠庄园》《大饭店》《成长的烦恼》《根》《荆棘鸟》《浮华世家》《卡萨布兰卡》等700余部(集)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收视率达30%以上。50岁以上的人应当还记得当年这些电视连续剧播出时万人空巷的盛况。他还将百余部(集)国产影视片译成英文,也在国内外屡获金奖。《新民晚报》对钱绍昌的学识和才华赞赏有加,约他写了许多散文随笔,发表在‘夜光杯”副刊,使他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专栏作家。朋友们欣喜之余,称赞他是‘老来红”,也有人说他是‘因祸得福”,‘搞外语比做医生好”,个中甘苦,只有钱绍昌自己知道。

 

2012年我与钱绍昌先生共同参加《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见钱老风度儒雅,谈吐不俗,虽年逾八旬,仍笔耕不辍,时有佳作问世,令人景仰。

 

掩卷三思,深感芸芸众生,人才难得。毁灭一个人才不难,成就一个人才不易。钱老绝处逢生,老树新花,再创辉煌,既是个人不懈奋斗的结果,亦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惜才和相助。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文汇报》、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等都功不可没。如今钱老88米寿之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钱老的著述结集出版,为后人留下这段警世育人、振聋发聩的记录,实在是功莫大焉。

 

贾树枚

2016年12月21日

 

【前言】

 

本文集包括笔者自1965年初至今(2016年11月)以中文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和在一些报刊上发表的散文、杂文,不包括笔者以英文写作的论文、散文和杂文。

 

笔者于1930年11月27日出生于杭州,如今已垂垂老矣,但尚能勉强为文,发表于报刊,与读者交流,共诉衷肠,此亦晚年一大快事也。

 

笔者经历坎坷,相当奇特,现趁此文集出版之机会为读者简述之,若能博得部分读者之同感或同情,则老叟幸甚矣。

 

杭州钱氏为吴越武肃王之子孙,本人为武肃王33世孙。今效仿杜甫《丹青引》所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戏云‘钱氏武肃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当代钱氏出了多名大学者,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穆、钱钟书、钱俊瑞等等,足证钱氏‘文采风流今尚存”。当然,笔者岂敢附其骥尾。

 

笔者之父亲为儿科专家钱潮,1914年17岁时去日本留学。曾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8年、工作4年,与郭沫若、那达夫、成仿吾等是同学。1937年日寇入侵后,他坚拒日寇要求他担任浙江省伪省长之职,带领全家离杭来沪,悬壶开业,供养全家九口,并让我们五兄弟全部接受教育直至大学毕业。父亲之高风亮节以及养育之恩令我终生难忘。父亲的留日同学傅式悦当年经不住日寇的威逼利诱担任了浙江省省长,在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被枪决。

 

在上海,我在美华小学学习了三年,未毕业即成功地考入当时以英语教育著称的天主教教会学校圣方济中学,学习7年,其中第一年专门补习英语。

 

1948年我考入美国基督教会在上海开办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学习了四年,但为五个学年,因为暑假时期也继续学习。1950年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团来到上海,需要一批翻译,上海外事处从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两所教会大学的英文系各调了两名女学生担任翻译。我这时正在圣约翰念医科三年级,也被调了去,先是翻译关于上海情况的资料,然后担任英国代表内特尔登的翻译。数月后任务完成,她们四人都被留在外事处。当时外事处初建,很缺人才,所以希望我也留下,可我不愿意,要回学校去念医科,因为我觉得当翻译很不自由,像尾巴一样跟在领导后面。特别是在吃饭时,如果宾主对话,我就得放下筷子或刀叉进行翻译,多难受。我从小的理想是像范仲淹说的那样,‘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想不到我后来又回到了外语界,不过那是多年以后。待我重作冯妇时,已是半百老翁矣。

 

1952年全国的教会学校一律解散,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合并为上海第二医学院。1954年我毕业于上海二医,取得美国宾州大学医学博士证书,因为圣约翰医学院系与宾州大学医学院合办之医学院,我们这一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宾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届学生。

 

1954年我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至广慈(现瑞金)医院外科。1958年医院成功地抢救了大面积烧伤的钢铁工人邱财康后成立了烧伤科,我被调至烧伤科,后升任烧伤科主任。那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全国宣传抢救邱财康的事迹,由于我在烧伤医学上略有贡献,所以我也就两次进京(1959年和1965年)荣幸地受到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邓总书记的接见,并合影留念。那是我的‘辉煌”时期。

 

‘文革”中我被无端关押五年,1980年我被释放。瑞金医院认为我是‘刑满释放分子”,拒绝接受我。路上见到的熟人也扭过头去装作没看见我。我妻离子散,孤身一人,甚少上街。偶尔上街,也总是低头而行,‘破帽遮颜过闹市”,真正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引颈四望,无枝可依”。

 

却道是‘天无绝人之路”。1980年9月,上海外国语学院由于‘文革”十年而致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登报招聘高年级英语教师。我为生计所迫,不自量力地鼓起勇气报名应试。考试那天,我迟到了一个小时,盖因学校远在虹口,我又坐错了车。到了那儿一看,我倒抽了一口冷气,梯形教室里坐满了三百多名正在埋头疾书的应聘者。我的心情,好比老童生应乡试,胆战心惊。拿到试卷,是要求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译成英文,不许用词典。好在这篇文章我幼时念过,对原文理解尚不致有误。我就重新提起放下多年的译笔,硬着头皮将之匆匆译完交卷。下午则是将一篇英文的文学评论译成中文。中午休息时,我端着饭盒躲在角落里悄悄吃饭。其他人都在一边吃一边交谈,因为他们不是外语专业的老同学,便是教外语的同行。只有我一个是医生。

 

在家中等了一个星期,忽然接到书面通知,说是笔试及格了,让我去口试。真是喜出望外,不胜雀跃之至。到上外口试时,得知笔试及格者共16名。主试者是裘劭恒教授。他一上来就用英语问我:‘你本来一个医生,怎么会来应聘教英语?”我也就以英语回答,滔滔不绝地谈自己的坎坷经历。按规定每人口试10分钟,我滔滔不绝地谈了二十几分钟,裘教授也听得出了神。后来他一看表,打断了我:‘行了行了,你回去等着吧。”这次口试我自己觉得很有把握,因为我自幼就有英语口语的环境。谁知在家里等了足足10天,却音讯全无,我想一定是‘政审不及格”,怎么可能录用我呢?别再痴心妄想了,还是随便找份差事混口饭吃吃吧。就在我已完全绝望之时,忽然接到一只传呼电话,是一个陌生人打来的,是北方口音。他说:‘我是上外,你被录取了。”我毫无思想准备,一时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他:‘你找我有什么事呀?”他又说:‘我是上海外国语学院人事处的。你口试及格,被录取了。恭喜你。请你明天上午就来人事处报到。我姓董,你直接来找我好了。”真是天降福音,使我绝处逢生,我激动得几乎掉下泪来。

 

一到上外人事处,那位董老师告诉我,口试及格者才3人,我这个49岁的半老头是‘最年轻的”,其他两位都年近花甲,分别是沪江和燕京两所教会大学英文系毕业的。董老师立即给我办了录用手续,发给我上外的红校徽,这红校徽在当时是很吃香的。然后带我到英语系去见系主任章振邦教授。章教授满脸笑容地欢迎我,接着就说:‘我们决定请你教高年级的英语精读课。有一个班的任课老师突然病倒了,急需找人代课,你就辛苦一下吧。请你后天就上课。”我一听慌了,立即推辞道:‘我从没有教过外语,怎么能一上来就教高年级?”章教授笑着鼓励我说:‘你能行。我们知道的。今明两天你去旁听一下别的老师的课,到后天你就能讲课了。”从此,我手中的手术刀换成了粉笔,我的生命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我这个‘刑满释放分子”怎么会被破格录用的?在我头脑中一直是个谜。直到三年后我的错案得到纠正的时候,上外的人事处处长王益康才告诉我:‘当时三百多名应聘者中你的考分最高,可是你的头上却有一顶‘帽子’。在讨论是否录用你的时候有过激烈争论。让一个‘刑满释放分子’登上大学教席,国内尚无先例。最后是由王季愚院长毅然亲自拍板决定的。”此事《文汇报》立即予以报道,称赞上外领导有胆有识,敢于录用一个‘分子”为大学教师。此文一出,引起很大震动,多数人认为这是重视知识分子的大好事,但在‘乍暖还寒”的政治气候下,也有对之大加挞伐的。王益康后来告诉我:‘当时我们受到的压力可大呢。”

 

进了上外以后,我一下就忙碌起来,许多单位要我翻译,我翻译成英文的影片在国际上得了金奖,更让我忙得疲于奔命。英文的《中国日报》也约我写稿,我先后写了数十篇。

 

1985年,在执教近五年之际,我被评为副教授,《文汇报》资深记者郑重得悉此事后认为有新闻价值,就采访了我,写了一篇特稿,题为《从医学专家到外语教授》,文中谈了我年轻时在医学上的成就、‘文革”中的苦难和以后的种种变化。郑重的文笔好,文章写得很感动人,所以影响甚大。刊出的那天早晨,我六时半就坐校车来校上课,尚未看到报纸。当我八时走进课堂给国际新闻研究生班上课时,全班同学热烈鼓掌欢迎我。我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他们的课桌上都摊着郑重的专访文章。我还接到许多读者的来信,同情我,鼓励我,使我深受鼓舞。

 

1988年上海电视台率先从美国引进好莱坞电影,收视率极高,达30%以上。我先后翻译了《鹰冠庄园》《大饭店》《成长的烦恼》《迷人的香水》《根》《冷暖人间》《荆棘鸟》《蒙特卡罗》《浮华世家》《卡萨布兰卡》等700余部(集)。同时我还把百余部(集)国产片译成英文。我译制的影视片有好多部在国内外获奖。由于我个人经历之坎坷和独特,各种媒体常加以介绍。朋友们说我是‘老来红”,也有的说我是‘因祸得福”,‘你搞外语比做医生好”。我只好对他们的好心评语报之以苦笑,心里却想的是‘得失寸心知”。

 

这次,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关心,在我88米寿即将来临之际,替我出一本文集,笔者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我更必须感谢该社的编辑梁晓莉女士,她极为细心、耐心地替我整理那么多的乱七八糟的文章,编排出详细的目录;我也感谢为此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责任编辑。我更要感谢我的夫人,她常说:‘你整天坐在书房里,饭菜做好了喊你也不出来,我这个老妈子太辛苦了。”谢谢你,亲爱的老妈子!

 

钱绍昌

2016年年终

目录

【目录】

 

美国影坛的“鬼才”—斯皮尔伯格的工作和生活

“007”廿五周年

“广播电视”质疑

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的人与事

“请多关照”

“万圣节之夜”并不错

我对译名也遗憾

在纽约被车撞

一周的第一天是星期日

机上小义工

我与《海外影视》

今晚的发现

难忘的旧照

翻译《荆棘鸟》拾余

《红旗飘飘》的回忆

翻译《成长的烦恼》的烦恼

郭老替我写扇面

巾帼人杰涂莲英

马克思家乡有“免费晚餐”

西方的征婚广告

鹿群也疯狂

关于肾脏移植

怀念新奥尔良

抗战时期东北没有盘尼西林

“领衔主演”

重访俄罗斯

《哈姆雷特》五上银幕

50年前的舞伴

“黑灯舞会”

校花做舞伴

编剧学点历史常识

编剧该学点生理常识

圣约翰老校长涂羽卿

马勒别墅越来越走红了

大女儿终于嫁人了

维也纳街头盲人夫妇歌手

从骆家辉谈到美籍华人的洋名

老美爱用昵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翻译

捉捉电视剧的“扳头”

“三等”和“三老”

“服务员”的穿越

怀念白穆

我与北京人艺的一点渊源

我的洋女婿托尼

青霉素又“穿越”了

我在美国坐救护车

扫墓有感

人生四“动”

忆儿时过年

红房子曾叫“喜乐意”

追忆父亲钱潮

圣约翰的校花

“邓大人”,谢谢你

圣约翰的唱诗班

“请赐复”—译事趣谭

DO RE MI-译事趣谭

谁懂得武术—译事趣谭

盘尼西林还要“穿越”多久

弃书小记

在北极观熊观鲸

七十年前的疏散

不过一瞬

洋女婿讲上海话

老年人迟钝的五官

观芈月,长知识

女医明妃有些超能

文字发展太快

远航千里救伤员

别梦依稀肯塔基

闲时不妨滨江走走

天目山农民

买旧书记

记忆中的旧上海好莱坞电影

45载:从翻译到翻译

编得太离谱

风流云散故人行

途经奉化

 

附录一

译海沉浮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附录二

从医学专家到外语教授——记上海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钱绍昌

半路出家 乐而忘返——记上海电视台海外影视翻译钱绍昌

 

45载:弃医从译之路记硕果累累的钱绍昌教授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