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
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51615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35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可用积分
可用 0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4、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
书号 :9787544651615
版次 :1
作者 :王寅,王天翼
开本 :16
页面 :280
装帧 :平装
语种 :汉文
字数 :350

介绍

【简介】
 
本书认为,西方哲学在毕因论、认识论、语言论三个转向之后出现了第四转向,即后现代主义思潮。该思潮否定形而上学,摧毁基础论和中心主义,强调非客观主义哲学观。作者系统梳理了西方后现代哲学和现代语言哲学的关系及影响,剖析了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如何消解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客观主义哲学观的语言理论,阐述了当前语言学理论对哲学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本书为中国后语言哲学与学术话语体系增添了全新的研究内容,为推进语言理论发展、拓宽社科学术视野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序言: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

 

1.1西哲四转向概述·

1.1.1序言

1.1.2第三、四转向的人本性·

1.1.3后现代转向主要体现在四类学科

1.2西哲第四转向(后现代)的特征和分期

1.2.1序言

1.2.2后现代第一期:人本性和批判性

1.2.3后现代第二期:解构性和破坏性

1.2.4后现代第三期:建设性和体验性

1.3现代与后现代哲学的过渡期

1.3.1序言

1.3.2胡塞尔

1.3.2.1现象学

1.3.2.2胡氏思想发展三阶段

1.3.2.3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

1.3.2.4客观主义立场

1.3.3.1从怀疑本质到存在主义

1.3.3.2雅氏存在主义的主要内容

1.3.3.3小结

 

第二章两背第四转向:后现代第一期导游图

2.1后现代之先驱:尼采

2.1.1真理即谬误

2.1.2权力意志

2.1.3“上帝死了”与“虚无主义”

2.1.4超人学说

2.1.5小结与评价

2.2人本主义哲学家

2.2.1海德格尔·

2.2.1.1改“on(t)-”为“Dasein

2.2.1.2反对形而上学,力倡多元论

2.2.1.3诗思(诗性思维)

2.2.1.4存在与语言

2.2.1.5开孔观(View of Aperture)

2.2.1.6科技阱架

2.2.2伽达默尔

2.2.2.1解释学

2.2.2.2效果历史

2.2.2.3解释的语言性

2.2.2.4小结

2.3法兰克福学派

2.3.1序言

2.3.2霍克海姆

2.3.3马尔库塞

2.3.3.1马氏思想的两个来源和三个阶段

2.3.3.2科技是生产力

2333单面人与新左派运动

2.3.3.4小结

2.3.4阿多诺

2.3.4.1社会批判理论

2.3.4.2坚持理论思第

2.3.4.3音乐社会学与多元化

2.3.4.4小结

2.3.5哈贝马斯

2.3.5.1普遍语用学

2.3.5.2主体间性

2.3.5.3生活世界

2.3.5.4现代与后现代兼而有之

 

第三章西哲第四转向:后现代第二期导游图

3.1法国军团十三将

3.1.1拉康

3.1.1.1简介

3.1.1.2重读弗洛伊德

3.1.1.3融“索、雅、弗”为一体

3.1.1.4潜意识与社会

3.1.1.5小结

3.1.2萨特

3.1.2.1存在主义

3.1.2.2辩证理性

3.1.2.3基于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

3.1.2.4小结

3.1.3梅洛庞蒂

3.1.3.1知觉现象学

3.1.3.2心智源于身体

3.1.3.3多元化

3.1.4列维一施特劳斯

3.1.4.1克劳迪亚·列维一施特劳斯

3.1.4.2结构主义人类学

3.1.4.3结构主义vs存在主义

3.1.4.4小结

3.1.5利科

3.1.5.1文本解释学

3.1.5.2开放式阅读

3.1.6巴尔特

3.1.6.1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

3.1.6.2符号学理论

3.1.6.3“作者死了”

3.1.7.1科学性知识与后现代知识状况

3.1.7.2反宏大叙事

3.1.7.3否定绝对真理和统一标准

3.1.7.4历史叙事

3.1.7.5科技是生产力和知识商品化

3.1.8德勒兹

3.1.8.1根茎模式与游牧思想

3.1.8.2叙事危机

3.1.8.3欲望机器

3.1.8.4精神分裂说和解码说

3.1.9福柯

3.1.9.1批判现代理性话语

3.1.9.2知识考古学

3.1.9.3“人死了”与“话语活了”

3.1.9.4权力系谱学

3.1.9.5小结

3.1.10波德里拉

3.1.10.1消费社会

3.1.10.2符号价值

3.1.10.3消解意义

3.1.10.4技术发明和技术客体

3.1.11德里达

3.1.11.1解构

3.1.11.2延异

3.1.11.3意义与痕迹

3.1.11.4文本理论

3.1.11.5小结

3.1.12布迪厄

3.1.12.1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

3.1.12.2语言是温和的暴力

3.1.12.3反思性社会学和练观文学评论

3.1.13克里斯蒂娃

3.1.13.1文本理解发展的三个阶段

3.1.13.2互文性与对话理论

3.1.13.3女权主义

3.1.13.4小结

3.2奥美意四学者

3.2.1弗洛伊德

3.2.1.1精神分析

3.2.1.2三重意识

3.2.1.3三重人格

3.2.1.4评价

3.2.2费那阿本德

3.2.2.1认识论无政府主义

3.2.2.2“什么都行”

3.2.2.3告别理性

3.2.2.4小结

3.2.3哈桑

3.2.3.1后现代主义Vs现代主义

3.2.3.2评述

3.2.4瓦蒂莫

3.2.4.1后现代解释学

3.2.4.2人的终结

3.2.4.3后现代真理观

 

第四章西哲第四转向:后现代第三期导游图

4.1序言

4.1.1第一次启蒙运动

4.1.1.1第一次启蒙运动的特征

4.1.1.2理性至上

4.1.1.3科学主义和机械论世界

4.1.2第二次启蒙运动

4.1.2.1西方建设性后现代哲学

4.1.2.2严厉批判科学主义

4.1.2.3我国学者的贡献

4.1.2.4中国的“天人合一”传统

4.1.3维氏的建设性后现代思想

4.1.4奎因的建设性后现代思想

4.1.4.1毕因论承诺

4.1.4.2自然化认识论

4.1.4.3知识系统力场论

4.1.5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特征与代表

4.2美国学者及其他

4.2.1柯布

4.2.1.1否定普世性

4.2.1.2后现代生态观

4.2.2格里芬

4.2.2.1两种后现代哲学

4.2.2.2整体有机论

4.2.2.3科学的返魅

4.2.2.4小结

4.2.3罗蒂

4.2.3.1新实在论

4.2.3.2《哲学与自然之镜》

4.2.3.3对话理论

4.2.3.4后哲学文化

4.2.4詹姆逊

4.2.4.1三分资本主义

4.2.4.2后现代的混搭特征

4.2.4.3后现代的精神分裂

4.2.4.4捍卫“总体化”

4.2.5霍伊

4.2.5.1系谱解释学

4.2.5.2否定传统理性,倡导多元思维

4.2.6斯普瑞特奈克

4.2.6.1主要观点

4.2.6.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2.7柏斯

4.2.7.1后现代实用主义

4.2.7.2批判理性和确定论

4.2.7.3符号学

4.2.7.4其他建设性后现代观

4.2.8詹姆斯

4.2.8.1彻底经验论

4.2.8.2实用主义真理观

4.2.8.3批判现代科学

4.2.8.4辩证的上帝观

4.2.8.5其他建设性后现代观

4.2.9柏格森

4.2.9.1生命哲学与创造进化论

4.2.9.2直觉主义

4.2.9.3其他建设性后现代观

4.2.10怀特海

4.2.10.1过程哲学

4.2.10.2过程、关系、有机

4.2.10.3动态变化与超验客体

4.2.10.4主要范畴

4.2.10.5小结

4.2.11哈茨霍恩

4.2.11.1过程神学

4.2.11.2泛经验论

 

第五章人文社科前沿之我思

5.1追寻人文社科前沿

5.1.1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

5.1.1.1心智的体验性

5.1.1.2认知的无意识性

5.1.1.3思维的隐喻性

5.1.2心智哲学

5.1.3第二次启蒙

5.1.4中国后语言哲学

5.2语言学与哲学互为摇篮之历史

5.3认知语言学对西哲的贡献

5.3.1隐喻认知理论

5.3.2范畴三论

5.3.3 SOS

5.3.4 ECM

5.3.5识解:解读主观性的钥匙

5.3.6认知过程:物质如何决定精神

5.4概念整合与哲学研究

5.4.1概论

5.4.2解释人类创造力来自何处

5.4.3概念并非完全是客观反映

5.4.4可用概念空间替代可能世界

5.4.5解释为何思维和表达具有模糊性

5.4.6深化对无意识的认识

5.5结语

 

第六章建设性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语言教育

6.1序言

6.1.1西方哲学与教育发展

6.1.2现代教育之利弊

6.2何为“创新”

6.2.1用国外理论,换汉语例子

6.2.2不可把方法当理论

6.2.3不必仅限一家之言

6.3理论结合实践,文科兼理工

6.3.1文理不该早分家

6.3.2文科不可被边缘化

6.3.3反思“以人为器”的教育思想

6.4碎片化教育的再反思

6.4.1课程设置之“碎片化”现象

6.4.2语言文学三方向的有机整合

6.4.3有机性整合教育的理论基础

6.5和谐教育与团队合作

6.5.1西方学者倡导中西合壁之精模

6.5.2和谐教育与团队精神

6.5.3和谐教育的有机哲学基础·

6.5.4团队合作与学术规范

6.6有机教育与知识系统

6.6.1知识的系统性

6.6.2“树vs林”关系与图表归纳法

6.7横纵结合,朝不同方向深入

6.7.1横组合vs纵聚合关系

6.7.2横向深挖vs纵向跳跃

 

附录

附录1:本书主要国外人名汉译对照表

附录2:本书主要英语术语汉译对照表

附录3:西哲简史:“三个转向”与“感性vs理性”之争

附录4:英国文学简史表

附录5: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表

附录6:西方语言学简史表

附录7:西方翻译简史表

附录8:中国翻译简史表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