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针对作文个性化研究中评估理论缺失、评估手段匮乏、评判主观性强外、等问题,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视阈下构架作文个性化的“层次化定义”、使用者差异的“个体化研究模式”以及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多维分析模式”。基社于上述分析框架,开展作文想象创造个性化实证评估,探究个性化作文的社会、学个体根源,为改良小学生个性化写作生态提出对策,构成与现有写作教育话语的“辩证性对话”,亦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有所推动。
【前言】
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从应用空间、使用频度和习得顺序来看.“写”在四种能力中一般排至末位,但是在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写作能力却成为语文素养培育目标中一个日益凸显的能力要素。原因有两点: (1)小学生写作空间的扩展:过去,儿童只有进入学校才被要求学习写作,其写作多服务于学校教育,而如今小学生的写作空间已经远远超越作文课堂,他们以多种渠道参加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征文比赛,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发表自己的习作甚至出版自己的专辑,而网络、自媒体亦成为他们通过文字书写自我、表达个性、传递思想的平台;(2)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国内多数地区的语文教育已在学前展开,小学生的识读能力较之从前有大幅提高,而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小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变得非常便捷,语文能力的提高和知识视野的拓宽势必会提高并扩展其写作需求,学校狭小的作文课堂似乎和学生广阔的求知空间、丰富的表达诉求构成不对等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个性”和“多元”成为儿童素质教育的关键词,作文如何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习主体的个性化成长成为写作教育研究的主题。教育部3 2002年要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牵头“中小学雅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根据课题计划,课题组南期在全国VI070所学校38000多个实验班开展试点,后期则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各中小学。课题于2006年结项,但研究之初设定的子课题“学生作文个性化理论研究”和“学生个性化作文评价方案”并未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成果.课题在理论构建和实践价值上均难以满足当代写作教育需求。2014年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开展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研究,构建了新时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落实在语文素养上,“全面发展的人”和“自主发展”强调“个体”“个性”,“社会参与"强调语言输出能力的综合运用,包括写作,如何在核心素质教育中发展个性化写作索养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从当前写作教育的社会文化语境来看,教育界人士、学生家长、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各界人士对于儿童作文“干篇一律”“缺乏想象创造力”的面病之声不绝于年,教育职能部门无法对学生写作缺乏个性的“定论”发出有力的解装。学界对中国小学生作文是否呈现个性化吃以形度定论,作文个性化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操作的分析模式和科学的研究路径,以此指导学校作文教育显得缺乏理据。
作文个性化归根结底是语言使用者差异问题,这是语言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使用语言是在“言说自己书写自己”,虽然20世纪中后叶的语言学研究更加关注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语言使用,“个人”在言语中的能动作用一度被“机构”的制约作用所湮设,但是日益演进的语言生态——包括当今社会非主流社会人群的边缘话语多样化、社会人的地域流动性力加强以及自媒体的迅速发展等,导致使用者个体差异成为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社会活动中的显性变量、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个体”来自于“群体”却不等同于“群体”,个体间存在语言差异,缺乏对使用者个体差异关照的语言研究势必有失偏颇。遗憾的是,当今语言学理论并未对研究语言个体差异、语言个性特点提供一个系统的、适用的分析框架。
在20世纪诞生的诸多语言学理论中,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简称为SFL)以其独有的“适用性”(胡壮麟、黄国文2007: 1)区别于其他流派。“适用性”体现在其应用价值上一它 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经验如何得以构架、关系如何得以建立,更加精确和细致地描述语言在上述人类活动中的运行机制,发现、分析和破解社会实践中的各类现实问题。“适用性”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上一SFL在“元功能”(meta function)、“层次化”( stratification)、“实例化”(instantiation)、“语域”( register)、“语境”(context)、“语类"(genre)等方面的研究日趋成熟,系统功能语法成为研究话语语义的适用性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语篇的分析研究,为解决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提供理据和方案,这其中就包括教育问题。“适用性”还体现于学科发展特点——它在应用中发现理论空缺,发展、修补和完善其理论框架,通过“与实践的辩证性对话”而成为一门]具有生命力和开放性的语言学理论(Martin 2009a)。母语发展、二语习得一直以来是Halliday、Hasan、Martin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SFL理论亦在对语言教育问题的应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
虽然“使用者”“个体风格”等概念早在SFL理论创始阶段就出现于Halliday( 1964,1995a)、Hasan(1973, 1989)等的论著中,例如Hasan(1973)根据Bernstein(1967)对于社会角色关系的分类——“社团化”(communalized)和“个体化“(individuated),提出了语言编码中的“个体化”( individuation)趋向。Martin(2006: 458)提出SFL理论体系需要本个体化的研究维度。但是相对于关注语境构架、语类差异的“实例VIII化”理论,关注个体语言使用者差异的“个体化"研究迄今几乎还处于荒基状杰(Martin 2006,2008a.2008b,2009a,2009b,2010)。鉴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教育和语篇分析领域具有“适用性”.该理论在“个体化”维度的完善将有助于解决使用者个体差异这一研究难题以及 当代中国教育所面临的作文个性化研究理论缺失、评估手段匮乏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针对现阶段语言使用者个体差异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式问题,探讨SFL视阈下的使用者个体差异研究模式,构架基于SFL的使用者差异“个体化研究模式”。
(2)针对现阶段研究尚未对作文个性化形成可操作性定义和评判标准、作文个性化分析评估缺乏客观、系统的手段问题,参照SFL理论框架,归纳民间、机构和学术三方话语中的作文个性化特征要素和语义评判要素,形成对作文个性化的语言学定义并构架基于SFL的“作文个性化多维分析模式”。
(3)针对小学生作文是否呈现个性化问题开展基于真实素材的案例研究,利用上述理论框架针对一个班级 小学生作文的想象创造个性化问题展开多维分析,在验证基于SFL的作文个性化分析模式适用性的基础上,以小型语料考量三方话语的“个性缺失"评判与当代小学生写作现状是否相符。
本研究源于当代中国作文个性化教育困局的现实驱动和发展SFL个体化维度的理论驱动。我们将国内SFL应用型研究的关注点从高等教育、外语教育领域延伸到基础教育、母语教育领域,以SFL为理论框架研究中国小学生作文问题、分析小学生作文这一汉语 自然语料,希望成为扩展SFL研究范围、体现SFL本土化“适用性”的一次积极探索。 研究以定量方式分析了小学生作文个性化整体状况,希望通过案例式研究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作文评估实践,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研究提供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途径;实证结果构成对现有三方话语的对话,藉此倡导以“有理有据”的方式开展作文个性化研究和评判,以科学务实的方法改革写作教育模式方法并构建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的良性写作教育生态。
陆丹云
2014年9月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现状和问题
第一章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1.1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的三方话语
1.1.1机构话语
1.1.2民间话语
1.1.3学术话语
1.14存在的问题
1.2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要点
1.2.1作文的本质属性
1.2.2基于语言本质的小学生作文定义
1.2.3个性、个性化与写作
1.2.4“作文个性化”的定义缺失
1.2.5作文个性化评估
1.3作文个性化研究的语言学途径
1、4问题和研究路径
第二部分理论构架
第二章语言使用者个体差异研究
2.1文论中的作者个性研究
2.1.1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
2.1.2作者功能与话语结构2.1.3作者个性的语言学研究趋向
2.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使用者差异研究
2.2.1语言变异和社会方言
2.2.2语码和语义编码趋向
2.2.3个人方言和语言个性
2.3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使用者个体差异研究
2.3.1使用者个体差异的社会认知分析2.3.2知识机制和知识策略
2.3.3心理语境模式
2.3.4理想化认知模式
2.3.5风格认知模式
2.3.6文化模型指导下的型式识别机制
2.4问题和研究路径
第三章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个体差异研究模式
3.1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语言观的形成
32“实例化”维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差异研究
3.2.1语境、语域变异和使用者差异
3.2.2对“个体=语旨实例”的质疑
3.2.3“个体化”维度的缺失
3.3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个体化研究途径
3.3.1语言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对话
3.3.2实现化、实例化和个体化的理论互补
3.4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个体差异研究模式构架
3.4.1个体化视角下的话语语义生成模式
3.4.2使用者差异的“个体化研究模式”
35小结
第四章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作文个性化分析模式
4.1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作文个性化研究的理论共融性
4.2作文个性化定义和评判要素
4.2.1作文个性化特征要素4.2.2SFL视阈下作文个性化的“层次化定义”
4.2.3SFL视阈下作文个性化的语义评判要素43作文个性化分析模式构架
4.3.1层次化视角下的语义选择
4.3.2个体化视角下的作文能力
4.3.3个体化视角下的联盟取向
4.3.4SFL视阈下的“作文个性化多维分析模式”
4.4小结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
第五章实证研究方法5.1实证研究对象
5.2语料搜集
5.2.1写作指导语
5.2.2课堂作文及回收
5.3参考素材54语料分析加工方法
5.5研究过程
第六章想象创造个性化分析
6.1经验意义的及物性分析
6.1.1及物性:经验构型
6.1.2及物性:参与者配型
6.1.3参与者配型选择
62经验过程与参与者配型统计
6.2.1可视图形的经验类型统计
6.2.2可视图形中的关键参与者
6.2.3作文中的经验图形统计
6.2.4作文中的KPS参与经验构型次数统计
6.2.5作文中的KPs配型标记及频次统计
6.3KPs配型对比:作文和指导语漫画
6.3.1KPs配型对比:猫1
6.3.2KPs配型对比:猫2
6.3.3KPs配型对比:猫3
6.3.4KPs配型对比:猫4
6.3.5KPs配型对比:“三只猫”
6.3.6KPs配型对比:“四只猫”
6.3.7作文经验意义的来源:“想象图形”>“可视图形”
6.4KPs配型与作文的语境依赖性
6.4.1KPs参与作文经验构型
6.42可视图形中的KP配型再现程度
6.4.3作文的语境依赖性
6.5KPs配型与作文的想象创造性
6.5.1想象图形中的KPs配型
6.5.2想象图形中的经验构架
6.5.3想象图形中的KPs配型和属性
6.6写作中的想象创造性特点
67想象创造个性化现状
第七章多维视角下的想象创造个性化案例分析
7.1案例选择
7.2聚焦KPs的作文
7.3忽略KPs的作文
7.4想象创造个性化的“个体化”解读
7.4.1作文能力与想象创造个性化
7.4.2联盟取向与想象创造个性化
7.4.3想象创造个性化与社会语义分配
7.5实证研究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