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初闻建文先生,始于其书法造诣美誉。相识建文先生是一次不经意的相聚,听到他娓娓道来的创作实践和书画同源创作理论,窃为他“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做学问的精神所感动。再识建文先生时,更惊叹于他还是一位诗人、一位中华文化艺术传播的使者,他的足迹遍及德国、法国、俄罗斯、秘鲁、日本、意大利、匈牙利等国,把中国书法艺术与诗词艺术传播到每一个爱好文化艺术的世界角度,让世界人民认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今建文先生诗集德文版即将出版,邀我作序,我欣然提笔为本书作序。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千年来,中国文人用诗记录着他所处时代的气息,表达着那个时代的感悟。经过几千年的磨砺和沉淀,一些诗成为不朽的经典,它们超越民族,跨越国别,成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自唐以来,格律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至近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人们对新思想的追求改变了历史的文化形态,传统的格律诗日趋小众,渐离主流文化。但就中华文明精髓而言,传承与创新从未改变,一些有志之士一直在默默地思考和实践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杨建文先生便是其一。四十多年默默耕耘,无怨无悔,终成一家,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治学气魄值得我们推崇,今以序兼记之以咏其志。
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矣。其胸中所蓄,高广远矣。手握建文先生诗集手稿,沉甸甸,感其分量,悟其情怀。熔铸的人生质量,延展的人生境界,随着一页页翻开的墨水香气四溢弥散,那一个个陌生而熟悉的文字符号,那一幅幅异国他乡的画面,如同中外交流的乐章,讲述着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和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中的中国,那是一条通向世界大同的中国人价值观之路。中外人心相通积累于中外人文交流生活中的点滴,超越于世界文明的冲突,相得于国际思维的形成,成就于本国故事的叙述,最终方能结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文先生诗集全篇有十五个部分组成,分为“德国风”“瑞士小憩”“作客法兰西”“匆匆比利时”“一个缘”“滇南行”“康定秋韵”“天府咏叹”“丽水烟霞”“婺源赏春”“黔岭寨子”“徽州古调”“恩施骚客”“富春山居”“故乡云”,基本以地名为题,囊括了历史人文、自然地理、家国情怀等主题,构思精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精彩纷呈。诗集前四部分描写了欧洲四国风土人情,后面十一部分叙述了中国各地风土人情,中西对照,相得益彰。诗人在字里行间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天道轮回,四季变换,人事更迭,家国情怀,充盈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哲思。青石板,鹅卵路青峰丽水绿竹楼,这些西方所见又何尝不是东方文明的底色。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一直在寻找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内涵的交集点,这些共同的底色又何尝不是呢?!建文先生诗集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遐思。
建文先生五十年代生人,自幼习格律,青年习西画,后攻中国书法,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事中国书法教育四十余年,一直坚守在中国书法教育的第一线。上海,一座融中国江南传统文化与近现代工业文明于一体的都市,其独有的海派文化,赋予诗人浓郁的开放、卓越、睿智与谦和的气质。书法艺术的灵性及其对文学艺术的依赖,赋予诗人宽广无垠的想象力。名山大川,河谷沟道,楼台阁宇,赋予诗人源源不断创作源泉。造法自然,在造法中寻找生活的诗意,摄取生命的风景挖掘人生的意义,“独有诗心在,时时一自哦”,建文先生在诗中别具匠心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对生命的悲悯,以及对天下大同的向往。为此,誉先生为中国当代集书法和诗词创作于一体之大成的文化学者,一点不为过矣。他在诗中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对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信心交汇在一起,无论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高雅人生哲理,还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处哲学,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传递。
建文先生在诗意的阐发上丰富并幽深,用典深邃不露,不走进诗人的生活世界,弗去体会诗人诗意的情感,是很难理解诗人字里行间背后的深思。比如《过黑森林》一诗,“风行八百过山蹊,层林竞墨无穷碧。树高千丈叹黄叶,入土化魂复芳菲”。从文字的表面来看诗人叙述了走进德国黑森林的情景及所见和所想,似乎仅为生活中一件琐事。然在诗人眼里,未必小事。“风行八百过山蹊”,就“风行一词,在用典上至少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如“电掣重轮走水车风行千里献比闾”中的“风行”,第二层似“电埽群孽,风行巴梁中的“风行”,第三层若“控驭五十州,风行数千里”的“风行”。一早诗人坐车前往黑森林探访,疾风相送,描写了出行的天气;“风行八百”,又形容了车之疾速,一路高速行进,更表达了诗人急切想早见到童话国度中森林的心情。但是,我觉得这里更隐晦地表达诗人对中华文明德化广被,走上世界,逐步被世界重新认识开端的祝愿。
“层林竞墨无穷碧墨”和“无穷碧”刻画和保持西方人眼中黑森林的神秘感和阴森感,写出了森林的厚度感。黑森林,是德国最大的森林山脉,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童话故事的发生地,在这些文学作品里,黑森林让人体会更多的是神秘和阴森。但诗人用了一个“竞”字,立马让这个冰冷的气质增添许多活泼,赋予森林以灵性,让人在凝重的氛围中感到安慰和力量,恰如电影《茜茜公主》中一段关于黑森林的对白所云:“当你的人生中感到烦恼和忧愁的时候,就到森林来,敞开胸怀,遥望树林,你能从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棵草、每个生灵里看到上帝无所不在,你就会得到安慰和力量。”
然而,诗人并没有沿着西方人的认知观,继续描写下去,笔锋一转,到中华文明的认知观里,诗人写道:“树高千丈叹黄叶,入土化魂复芳菲。”中国有句名言,“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
树再高都不会忘了根,人再辉煌也不能忘记做人的原则和身边曾帮过自己的人。一个“叹”字,一息悠长,似乎在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曾经的绿叶转眼枯黄,有种“叹世事无常,惜故人渐远”的悲伤和无奈。我们人类的每一个个体仅是那一片片叶子,但人类的文明却犹如那棵千尺树干组成的层林,无穷无尽,延绵不断。诗人看似无奈,实为感慨人类的新陈代谢,不断推陈出新,后人推前人,不断前行,人类的文明正是在这一个个个体新陈代谢中不断向前发展。“入土化魂复芳菲”,一个“化魂”把人类新旧交替刻画地入木三分,后再接一个“芳菲”隐喻了人类发展的继承和创新,这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坚守和创新思想的体现吗?!走进黑森林,它就不再神秘。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正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当口,我们正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欢迎各国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来到中国。中国对世界而言,已不再神秘,也无需苦行与冒险,这里已是一个新兴的能为世界承担更多责任的殿堂我们正以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理念,与世界人民一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如果说《过黑森林》还有点写实的内容,那么《大地魂》(观德国科隆大教堂有感)则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写实的内容,全是写意,意味深长。“洪荒苍茫大地魂,振壁蜉蝣六百春。无是夜郎枉自大举临云擎天门。”在中华文明里,洪荒通常与混沌相连,而混沌是中国道教创世说用语,“一气含三混沌初,太清立教自虚无”。为此诗人看到科隆大教堂的宏伟与细腻,马上联想到中国的道观庙宇,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艺术的华章,都是民族文化的保留地,更是人性本真的圣地。
科隆大教堂1248年起建,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一世宣告完工,耗时60余年。六百年于人类历史长河,犹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六百年又足以刻画一个民族的精神尽显人类的智慧与力量。“无是夜郎枉自大”,更是细腻地描述出人类智慧的自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伟绩,就是靠那滴水穿石的精神一点一滴的累积而成。科隆大教堂是罗马帝国早期居民命运共同体力量的结晶,政府规划,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所有人都把持着一个共同信念——建造一座祈求上帝赐福的人间殿堂,自然分工协作,去完成了看似完不成的工程。这不正是人类文明坚贞之处嘛!也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生不息而这种坚定的信念、共同的目标,求同存异,一起发展,不仅是西方文明,而且也是东方文明精神的基石。而这种基石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举临云擎天门”给予了完美的表达。诗人用“临云”来描述教堂的高塔之高,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向苍穹,表达了西方人眼里渴望的人与上帝沟通的祈盼。“天门”,表象上是天宫的门,但诗人可能更多地想表达人之心门,只要不同国度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一起努力,不妄自菲薄,不夜郎自大,互尊互爱找到那把打开自己心门的钥匙,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不远矣。
中国历代文人都有关怀生命,关心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怀。诗人寄情于诗中,对自然景色的倾慕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跃然纸上,细致地刻画出人与自然共生共息,同命运的和谐之美,《问春(游婺源篁岭有感)》一诗较为代表。该诗云:“青岭崇山过索道,黄花岗田燕雀早。寻径山口问村树,二月何处春色好”,诗人刻画出的宁静自然环境和闲适生活氛围令人神往。“燕雀”、“径”、“村树”直喻了田园自然风光,一个“早”字突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逸,“燕雀词直接交代了诗人在早春二月出行的气节,古来有诗云“燕雀风轻二月天”,尽管诗人没有说出行的季节,但无须再多言,用词手法简洁。另外,“燕雀”也用了双关,燕雀虽是飞鸟,但“燕雀”在中国文学里还有“平凡人”之意,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早”,也凸显了诗人眼中同胞勤劳的本色,体现了诗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关爱。“寻径山口问村树,二月何处春色好”,这使我想到了罗隐的“二月春风何处好,亚夫营畔柳青青”,相比于罗隐的设问,建文先生的反问,显得更意远,给人更多思考,答案无须再做交代,可从诗意中意会。诗意的承接上,山口,村树,反向交代了诗人描绘的是山村田园生活风光,“二月何处春色好”呼应了前述的岭、山、岗春天生机盎然景色,无须村树回答,但真正需要村树回答的又是什么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诗人一方面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原生态的忧虑,《柚园晚餐》即描述了诗人这方面的情感。“野田轻径伴晚风,草篱翠色春意浓。柚花一支香无数,谈笑宾客散绿丛”。表面上,该诗描述了晚餐的场景和宾客把酒言欢后的离场,但诗人并没有写晚餐的实,而是通过景的虚化素描传递了诗人对自然原生态遭受破坏的忧虑,升华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野”和“轻”,悄然地描绘了大自然原生态景象。“草篱”,虽然是在春天,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的原生态自然景象。在如此原生态的环境下,很容易让人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的惬意。但诗人笔锋一转,“柚花一支香无数”,畜然间,让人感到一份“呈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的无奈。在一个春季盎然的时节里,本应万物烂漫,怎奈柚花一支竟然香无数,自然流露岀诗人爱惜环境的愁绪,然而会宴宾客不解诗人的愁绪,谈天说地,一个“散”字,推升了诗人的愁绪。字面上看,“散”字描述了宾客们饭饱酒足后的各自离去,但后面接上“绿丛”两字,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些陶醉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享受,而忽略对环境保护现实的忧虑。
建文先生虽醉心于书文一体创作的实践,然而他时刻记挂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文人传统在其诗作《复兴》一诗中表现得酣畅淋漓。诗中充满了纵横华夏文明的大精神和大气节拳拳爱国赤诚之心情透纸背,一腔期翼民族复兴的热血沸腾在字里行间。“天道四时物衰盛,盛世事人汉唐本。丧权清宫难回首,魏然中华复兴门。”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自然规律遵循四季交替。曾几何时,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最为先进的文明,大唐开创了中华民族的盛世,那时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四海来朝。然“四时更变化,天道有亏盈”,到清末,中华文明遭受前所未有的摧残外来侵略,被动的国门开放,中国人民为人鱼肉。这段历史,中华民族已不堪回首,时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国家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由梦想走到现实。诗人的家国情怀正是当下中国人民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墨痕即心痕,还有什么能比笔墨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怀呢?“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用笔墨把时代责任的感悟记录下来,让中华民族高尚气节常驻华夏大地,激励后人,这或许是建文先生更为深远的思虑。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建文先生的诗,需要更多的悟景一情,一花一木,看似平淡,然细思量,此时此景此中意,已尽在纸上。很多学者用一个字归集中国文化根本之精神时,总是用到“悟”
细思还有什么字能够更好地表达呢?唯“悟”不破!读一读建文先生的诗集,或许能够领略到其中的意味。
是为序。
陈燮君
【目录】
一 德国风
泛舟莱茵河(一)
泛舟莱茵河(二)
过黑森林
雨市弗莱堡
泉诉(重游弗莱堡)
华夏之夜(弗莱堡大学孔子学院畅书)
大地魂(观德国科隆大教堂有感)
镇子(晨步德国小镇吕德斯海姆)
天鹅叹(游巴伐利亚天鹅堡感怀)
夜宿菲森乡村小酒店
二 瑞士小憩
水榭问(瑞士卢塞恩登阿尔卑斯山)
三 作客法兰西
万里寻芳(法国普罗旺斯观薰衣草)
牧羊女之歌(大年初三梦醒奥尔良)
西城东梅(市政大厅书法展感怀)
过卢瓦尔河(法国母亲河之赞)
痴潮(昂布瓦兹瞻仰达芬奇故居)
举杯贝桑松(游雨果故居贝桑松)
小门洞天(夜沉访雨果故居)
童薪红炉(奥尔良郊王丹家中作客)
流金双影(王丹家后院林间小道漫步)
泥板忆古(奥尔良作客伊朗书法家)
旧宫怨(游香波尔城堡有感)
锦桥点春(游法国花园小镇科尔马)
风云山海地(参观法国福卡尔基耶地质公园)
今故史步(法国中世纪小城福卡尔基耶)
四 匆匆比利时
凡人匠心(比利时古城市布鲁日印象)
古城夕照(游比利时占城根特有感)
五 一个缘
一个缘(于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个人书法展之前夜)
六 滇南行
蛮地荷影(游云南普者黑万亩荷田有感)
清浊花(普者黑五女羞芙蓉)
水忘形(普者黑对舟戏水)
撒尼花(普者黑赶市)
异乡魂(夜宿抚仙湖)
归渡(抚仙湖之今昔随想)
一个问(城子古村之当代畅想)
古墙夕眸(游城子古村落)
彝汉谣(城子古村共叙彝汉民族情)
七 康定秋韵
冰川问(游海螺沟有感)
跑马淄溜山上(游木格措有感)
野人湖畔(泛舟野人湖)
红石听泉(观红石峡)
赶天路(过垭口有感)
玉龙夕游(新都桥观贡嘎雪山晚醉)
红叶金娘(晨光霜叶新都桥)
默牛霜草(漫步新都桥天然教场)
八 天府咏叹
茉莉柚花调(成都新繁镇感想)
柚园晚餐
春江吟(临邛怀古——游平落古镇有感)
凤求凰(临邛古码头有感)
水墨上理(游雅安上理镇)
九 丽水烟
舍利樟(游古堰村)
古堰随想(观通济堰)
双桥向(游古堰过双桥)
画乡行(游画乡古村)
鳞田闲话(丽水云和梯田有感)
尚杨居(访丽水杨家堂)
七星叹(摇摇欲坠古民居)
岫田春晓(丽水岫田古村有感)
十 婺源赏青(73-82)
柳枝词(游婺源严田村)
东风解(夜宿婺源丛溪庄园)
菜花调(游婺源观江岭梯田油菜花)
梨花春寒(游婺源江湾村过梨院)
徽礼记忆(访婺源思溪村)
微宅门(访婺源延村有感)
问春(游婺源篁岭有感)
篁岭春色(婺源最美乡村篁岭有感)
十一 黔岭寨子
寨子(访上朗德苗寨有感)
鸳鸯池(走革家寨访百家绣娘)
人与牛(过银潭侗寨看斗牛房有感)
水澹澹兮(访银潭侗寨)
天道酬勤(观苗家高要梯田)
乡愁风雨桥(夜宿肇兴侗寨青定大酒店)
稻渔吟(亮欢寨品酸汤鱼)
天外音(肇兴侗寨观侗家芦笙歌舞)
十二 徽州古调
卧牛回眸(访宏村有感)
八卦九阳黑白风(呈坎游)
问道(齐云山问道)
尘缘未了(齐云山脚叙友情)
十三 恩施骚客
蜉蝣地门(游地缝有感)
上下求索(清江画廊千瀑峡)
黄鹤桥魂(游野三峡登临黄鹤桥)
晴云笑影(游大峡谷观一柱香)
青岗白石听龙泉(游石门河)
十四 富春山居
夜舟新安江
访古城严州
老龙井(龙并村品茶)
荷田倩影
十五 故乡云
花儿为谁红(故乡上溪观十里桃花坞赏花有感)
听鱼言(游浦江兴关村有感)
大方伯(拯救古民居)
葵花段子(故乡探葵)
复兴
求实
六艺
神武
路
静
家
福
禄
寿
禅
悟
觉
春雨
秋华
寒梅
浮云
河汉(表弟赴德深造临别赠言)
苦读
勤勉
草魂
花香
起舞
太极
四海
潮声
长城
农桑
积善
余庆
附录(书法诗卷)
泛舟莱茵河(一)
泛舟莱茵河(二)
过黑森林
雨市弗莱堡
大地魂(观德国科隆大教堂有感)
镇子(晨步德国小镇吕德斯海姆)
天鹅叹(游巴伐利亚天鹅堡感怀)
夜宿菲森乡村小酒店
万里寻芳(法国普罗旺斯观薰衣草)
牧羊女之歌(大年初三梦醒奥尔良)
凡人匠心(比利时古城市布鲁日印象)
古城夕照(游比利时古城根特有感)
六艺
福
悟
四海
潮声
长城
积善
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