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模因”(mene)意为“文化基因”或“模仿因子被定义为人类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传播。模因学( memetics)自20世纪末诞生以来,逐渐成为语用学新兴的研究方向。
《语用新论:语言模因论文选》遴选了近年来发表于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和文集的47篇文章,从多方面、多角度介绍了模因学及其理论发展,用大量的实例阐述了模因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并对模因理论在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集中体现了我国语用学界在模因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我国学者理论创新的学术追求,可为语言学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极具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序】
欣闻《语用新论:语言模因论文选》即将付梓,除了祝贺更是激动不只是因为又一批专注于研究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问题的论文得以顺利结集出版,更不是因为其中也有自己的作品,而是因为本文集的出版代表着中国语用学人在将模因论这一国外文化理论加以本土化、进而用来观照中国语用实践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语用学的迅速发展是令人瞩目的,也是需要学界高人进一步引领的。自胡壮麟先生率先发表“语用学”一文(1980)、何自然先生出版国内第一部语用学教材《语用学概论》(1988)以来,中国语用学业已经历了以引介、应用为主的阶段,目前正逐步迈入以创新为主的阶段。创新之路,路在何方?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这是当下中国每位坚持“理论自信”的语用学研究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窃以为,中国语用学的创新之路至少有三条:一是密切关注西方语用学主流理论的前沿发展,共同参与完善现有的西方语用学理论,在西方主流范式或框架下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二是借鉴日本同行的经验,本着“解放语用学”( Emancipatory Pragmatics,EP)的精神,用“文化主位观”的分析立场或“局内人”的主位视角,发掘中国本土语用文化特有的文本与阐释资源,建设中国语用学本土理论;三是将国外语用学甚至其他学科理论本土化或本地化,提出本土化的语用学理论,用来阐释中国语用实践。从国内语用学近二十年的研究局面来看,这三种创新之路上都有学者在辛勤探索着,中国语用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因此与日俱增。可喜可贺!
很显然,由中国语用学奠基人、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创始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自然教授率先倡导建构的语言模因理论是中国语用学人在第三条创新之路上取得的最丰硕、最系统的成果。自2003年发表国内乃全世界第一篇将模因论运用于社会语用问题研究的文章以来,何先生十数年如一日,始终专注于语言模因理论的研究与创建,发表语言模因研究文章,指导语言模因研究学位论文,组织语言模因研究小组,举办语言模因专题论坛,并终有大成—由他领衔撰写、出版的专著《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2014)第一次系统呈现了本土化后的、带有中国知识版权的语用学新理论,超越了零散语言与语用现象的描写阶段,进入了完整概念与话语体系的建构阶段,初步完成了对原本用于阐释文化进化现象的模因论这一异域理论进行本土化的过程。概括而言,语言模因理论创立中涉及的本土化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原有模因概念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语言模因的概念并给予充分、明晰的界定与分类。术语“语言模因”语言模因论”已经成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一部分。
其次,撇开模因论覆盖的其他文化现象,专门、明确将语言模因的产生、使用、传播等看作是该理论唯一的研究对象。
再次,明确将语言模因论定性为一种语言理论特别是语用理论,并与语言顺应论、关联理论等现有语用学相关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其进一步“语用化”,用来阐释语言模因的形成、传播、作用、修辞等机制。
此外,重点关注当今中国社会语境下人际交往、社会互动中带有模因性质与特点的语用现象,基于中国语用实践丰富、完善该理论。
最后,将语言模因论广泛运用到中国语境下的翻译、教学等实践领域在发掘该理论应用空间的同时,也有效地检验了该理论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与2009年出版的《语言模因研究》相比,《语用新论:语言模因论文选》明确使用了“语用新论”的字眼,这可以看作“理论自信”的一种宣示。毫无疑问,文选中收录的近年来发表的许多研究文章充分体现了异域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突出成就。再次祝贺并期待本文选能引发新一波语言模因研究热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期待中国语用学理论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
【前言】
2003年,我和何雪林博士在《现代外语》发表了题为“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接着于2005年,我在《语言科学》发表了题为“语言中的模因”的另一篇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语言模因论”;2007年,承沈家煊先生相邀,我和陈新仁、谢朝群教授合作撰写了《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这是我们从事语言模因论研究的三部开篇之作。
我在这里不再重提2001年我国学者引入Blackmore于1999年写的The Meme Machine,也不涉及1981、1988和2012年我国学者译介Dawkins于1976年写的The Selfish Gene,该书的第1l章就谈到模因。以上两部经典论著早已家喻户晓。模因论最初不是专注于研究语言的,它是种用以解释文化进化的理论,研究范围比较广,涉及社会、文化、心理、认知等领域。模因论者多从有别于基因的非生物性观点解释文化的进化强调模因是从心智到心智之间的模仿和传递。但我们在桂诗春先生的推介下接触到模因理论之后,看到模因中信息复制和传播的特性,感觉到它对语言的使用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异有很强的解释力,于是我们暂且撇开模因论的其他研究角度,专门考虑它对语言使用的启发意义。我们特别关注模因论原理中信息的模仿、复制和传播,刻意从语用学的角度认识“语言模因”,试图用我们对模因论的理解去研究话语信息表征的特征,从而提出“语言模因论”,拓展和深化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从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研究模因论是得到国际语言学界认同的。2006年,闻名遐迩的权威辞书《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第2版)(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Second Edition,20060)就已经将meme(模因)作为正式词条入列。词条的撰写人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G. Powell教授。这部百科巨著曾于1994年出第1版,主编是R.E. Asher,共14卷,15年后于2006年出第2版,改由Keith Brown担任主编(我国顾曰国教授是该百科第2版荣誉编辑顾问委员会的五位成员之一),新版的内容得到广泛的更新,meme作为新增词项正式入列表明meme和 memetIcs理论已得到了国际语言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除了meme和 memetIcs被收入《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第2版),美国的权威词典 Merriam- Webster在2012年就已经正式将meme列选为当年“十大词”之一了!这条消息表明“模因”是韦氏词典使用者整年最感兴趣或最想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热词,是年度公认最具影响的活跃词。这条消息也表明,模因不但引起了我国学界和语言爱好者的兴趣,它同样也是国外同行和爱好者给予注意的单词了。
随着模因和模因论研究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模因和模因论并通过模因论的视角审视我们社会的语用现状,探索网络语言的传播特性,研究如何从语言模因的视角看待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翻译的技巧。为了“把我国的模因研究和外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四川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一部名为《语言模因研究》的文集,主编谭占海先生从语言模因论引入我国六年间发表的有关论文中遴选出30多篇,汇集成册,为进一步推动语言模因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4年10月,我们完成了《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一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从理论建构和应用探讨两方面系统研究语言模因的专著。该书的出版既是对语言模因论引入中国语言研究特别是语用学研究十余年来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国内语言研究者今后在更多层面开展理论与应用的一种引领。在该书的发行日,我们在南京大学召开了“第一届语言模因论专题论坛”,倡导进一步开展语言模因论的研究。作为全国第一本有关语言模因理论的专著,《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一书受到学界的广泛欢迎,让广大读者对语言模因论产生极大兴趣。该书初版已售罄多时,我们应出版社的要求,正在认真修订中,俟后将交由出版社再版发行。
相当数量与语言模因论有关的论述散见于全国有关学术刊物和学报。据知网CNKI提供的信息,从2003年至2018年底,我国学者在国内发表有关模因和语言模因的论文有3600余篇,平均每年达240篇。为了进一步普及和开展语言模因研究的活动,我们在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于2018年12月在广东肇庆学院召开了“第二届语言模因论专题论坛”,给语言模因理论研究带来新的课题和思路。与此同时,《语用新论:语言模因论文选》最后定稿,且得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就要和学界广大读者见面了。
在《语用新论:语言模因论文选》里,我十分高兴地看到我国学者对语言模因的研究愈发深入。本书分四大部分:模因理论总论;模因与语言;模因与教学;模因与翻译,共收论文47篇,是继《语言模因研究》之后另一本内容较新、论述较系统、国内引用率较高的文选。它的出版必定会引起学界对语言模因现象的广泛兴趣,从而产生更多的学术成果。同时,我们也期盼今后有更多的优秀文选出现。
【目录】
序 陈新仁
前言 何自然
模因理论总论
《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序 桂诗春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何自然 何雪林
语言中的模因 何自然
模因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 徐盛桓
语言模因现象探析 陈琳霞 何自然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 陈琳霞
语言模因说略 谢朝群 何自然
模因与交际 谢朝群 何自然
模因宿主的元语用意识和模因变异 侯国金
语言模因观初探 张旭红
模因论的一个评议性重估——Distin《自私的模因》读后 何自然 李冬梅
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 李捷 何自然
模因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纸媒传播 武建国 林金容
语言模因及其变体的应用 何自然
《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评介 赖鹏
模因范畴论 俞建梁
模因与语言
语言模因的形成过程与传播特性—一论汉语模因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语用 何自然
“吃+NP”的模因句法学阐释 陈新仁 何自然
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何自然
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 杨婕
模因论视域中的言语幽默 李捷
模因工程—如何打造强势的广告语言模因 庄美英
从模因论看网络语言词汇特点 曹进 刘芳
模因论与修辞 何自然 戴仲平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从模因论的纬度看新词酷语的流行现象 庄美英 何自然
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 何自然
从“打的”看语言模因的生存与演变 常新萍
从模因论看互文性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 庞玉厚
转喻模因的体验性认知基础 魏在江
“中国梦”话语的模因论阐释 陈梅松 陈新仁
转喻模因的框架语义研究 魏在江
短期强势语言模因成功传播的原因探析 戴仲平
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 尹丕安
语言和语“言” 张巨文
模因与教学
模因论对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一些启示 高纯娟
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 杜鹃
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陈琳霞
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张颖
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 李捷 何自然
模因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型探讨 夏新蓉
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的视角 陈成辉 肖辉
模因与翻译
模因与翻译 王斌
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 马萧
从模因到规范——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述评 马萧
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尹丕安
语言模因与汉英翻译 赵湘
语用、模因与翻译——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莫爱屏 蒋清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