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育系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与评估新论(第二版)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73556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33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可用积分
可用 0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4、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育系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与评估新论(第二版)
书号 :9787544673556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22-11-01
作者 :(英) 迈克尔·拜拉姆, 著
开本 :16

介绍

【简介】


Michael Byram(迈克尔·拜拉姆)博士是英国杜伦大学终生荣誉教授,语言教育与跨文化研究方面的国际著名学者,主要从事外语教育和文化问题研究,被誉为国际文化研究大师,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与欧洲委员会展开合作,担任英国文化委员会、欧洲文化协会语言政策部的顾问,主持和参与完成了数项欧洲和英国的跨文化教育和语言政策方面的重大项目,在推进语言教学的跨文化理论及其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影响了英国以及其他欧盟国家的语言教学政策。


本书是他最有代表性的学术力作,是对其实际教学经历和参与国际跨文化项目的总结。作者从跨文化角度诠释了外语教学,指出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与外界进行沟通,并增进对国际世界的了解;经过跨文化训练的学习者不仅能使用他者语言,也能站在他者的角度和立场,从对方的文化背景进行思考,面对文化差异时,能理解和包容他文化。这种能力被作者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以下简称ICC),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不仅能够胜任与外国人的交流,还能够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使交流得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序言】


21世纪的全球化是对教育的挑战·也为教育改革开拓了新的视域。面临这一挑战,外语·作为构建人类社会关系与和谐全球社会的重要人类社会资源,应当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培养世界公民将是21世纪赋予外语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语言教学——母语/一语、二语、外语或其他民族/族群语——实质上,无一不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无一不是为了培养国家/全球公民。外语教育在(全球)公民教育中有其无与伦比的,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人文价值,但目前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学习者在21世纪正面临的挑战的确是前所未有。


然而,我们目前的外语教学是否胜任21世纪所赋子的历史使命?综观外语教学现状,我们认识到应该深人发掘外语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资源,以使外语教学向全球公民教育的转变成为可能。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几十年中,随着国内和国际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语言文化研究的逐步深人,外语教学不断应变,与时俱进,实现了以目标语语言能力为教学目标向以目标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越。但在21世纪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时代,学者们开始意识到目标语的交际能力难以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人们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母语/一语的交际能力是国家价值观的标志,是国家身份(国家公民)的象征,但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作为共同语的英语或其他语言的交际能力的习得能否说明他们就共享了同一套价值观,从而可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以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能否像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国家公民那样培养世界公民?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价值观、信仰之相对性的存在以及应运而生的文化、语言、社会语言、社会语用、概念相对性的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远比我们所预想的复杂得多,仅以概念相对性为例:我国及其他国家英语使用者都用通用的英语单词“citizcnship”表达公民、国民”的概念,然而·这一概念所内含的核心价值却因文化而异,我国与西方所使用的这同一概念的核心价值便相去甚远。且不谈西方国家对“citizcnship”之概念在语义方面的认知差异,他们的“citizenship价值内核大体上是“民主”框架内的人权和个性自由,面我们这一概念之内核则更加突出道德和社会责任义务,尽管两者是人类尊严的既对立又互补的不可分剂的两个侧面。


近年来在交际能力基醋上所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会大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际,但促进这一能力之习得仍然难以胜任世界公民教育的重任,我们需要的是既能确保不同文化间的交际得以进行,同时又能保留不同文化之相对差异的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与全球公民概念相匹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达到培养全球公民的目标,当下外语教学所乏的至少有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确立人之作为公民的核心价值为起始点和终极目标的教育观,也就是确立人之作为人的基本道德的人文价值的教育观(thecorevalueofapersonasahumanbeing)月一点是由于这一人文价值因时空而异,即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经济、历史、政治等)发展阶段对人之作为人/公民的基本价值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界定,这意味着在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21世纪。任何文化之价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rcasonableness),这也意味着在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21世纪,任何文化都不能把自己对这一价值(警如对人的基本价值)的经历、自己的文化内涵、解读和界定强加给他人。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政治或宗教的)、不同生活方式,我们应当持有赞同、欣赏、理解、包容和接受的态度:但当这些方面发生冲突时·我们并不能盲目地理解或接受某些观点,而是要对它们进行理性的思辩和批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批判精神,面且,批判之标准有的是普适的·有的是因文化而异的,是多元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公认的人文价值标准,一种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平等共处的人文价值观。


为配合这一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的基础上,又引进推出一批从跨文化视角进行外语教学的权威力作。这一批以国际著名外语教育家MichaelByram教授为首的学者们的著作,是英国多语出版公司(MultilingualMatterLID)出版的丛书Languages for Interulural Communication and Edueation(LICE)中众多专著/文集的一部分,在这些著作中,学者们对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外语教学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和实践,对教学理论、课堂实践和成果评估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析和闸述。他们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框架、能力模式、概念、理论、观点、途径、方法以及对整个教学结构的设想,不仅具有挑战性和时代的前暗性,而且尤其可贵的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远见卓识无疑引导着当今世界外语教学改革的潮流。


应特别提及的是,Byram教授在其《从外语教育到跨文化公民教有From Foreg Language EcationtoEdation for Ineurd Cirizenship)一书中,在原有的交际能力以及早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批判性跨文化自觉”为中心的、与世界公民相互补的“跨文化能力”概念。这一概念创新旨在帮助实现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的转变,实现以语言能力、目标语的交际能力以及早期界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向全球公民教育的跨越,Byram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为全球公民教育提供了依据,而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也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为他把这一跨文化能力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将公民教育变成课堂的教学实践成为可能。


Byram教授及其他学者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是在欧盟的背景中构建的,如何将他们的经验运用到我国的实际需求,需要深人结合我国特有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框架,但其中所涉及的种种探索对我国外语教育无疑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必定会引发新的思考。


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我们提供这样一套好书,为我们构建了跨文化交际的学习空间,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会促进我国作为世界公民的外语教育的蓬物发展。


贾玉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录

【目录】


Foreword vii


Karen Risager


Preface (2020) xi


Preface (1997) xv


Introduction


The Tourist and the Sojourner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CC: A Framework


What This Book Is …


What This Book Is Not …


1 Defi ning and Describ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troduction


Communicating Across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and Frontier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


Assessmen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onclusion: The Language Learner as ‘Ethnographer’ and/or as ‘Applied Linguist’


Coda: Intercultural and Pluricultural Competence


2 A Model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cultural Speaker’


Attitudes


Knowledge


Skill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peration


Acqui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n Educational Setting


Relat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Defi ned in Terms of Objectives


The Developmental Factor


Questions of Power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da: Moral Relativism, Pluralism and Human Rights


3 Objectives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Introduction


Formulat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Objectives


Acquir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oda: Mediation


4 Curriculum Issues


Introduction


Concepts of Progression


A Threshol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lanning a Curriculum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wo Contrasting Examples: Teaching French in an East


Coast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ish in Chinese Taiwan


Lesson and Course Planning


Coda: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 and the Teacher’s Ethical Responsibilities


5 Assessment


Introduction


Assessing the Five ‘Savoirs’


Purposes for Assessment


Assessing Level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onclusion


Coda: Measurement of Intercultural and Related Competences


6 Conclusion


Appendix: Glastonbury Public Schools Project


References


Index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