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收录龚亚夫老师至年来的研究成果。龚亚夫老师长期从事基础英语教育研究工作,在中学任教并担任英语教研员多年,在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次书稿一共38篇文章,集了己经在报纸、期刊上发表过的作品,涉及外语教育理念、课程设范式、教学目标、实施途径等主题。38篇文章以 1980年-1999年2000 年-2007 年、2008 年-2022年三个时间段划分顺序,集中展示各段作者的深度思考和研究成果,可以为广大基础外语教育研究者提参考借鉴。从这些文章中可以了解到中小学外语教学大纲和后来课标准的设计者们,对于外语数育的价值、目标、内容、路径的探索过程,为从事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教师和学者提供一些实证。
【自 序】
承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厚爱,2020年春节前,张宏副总编辑亲自来北京与我面谈,打算出版我的文集。我深感荣幸,但又觉得还有很多想法有待撰文发表,此事就此搁置下来。前年,外教社编辑与我联系,原来他们已把自1980年以来我陆续发表过的文章收集起来!他们工作先行一步,抉择之余,我亦有所感。我从事基础外语教育40余年,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外语教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在这个领域工作最年长的人之一。这些文章记录了一位外语教师、教研员、中小学外语教材编者和研究人员40多年来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历程。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旧作重新集结出版,为今后基础外语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我想外教社的初衷或在于此。
长期以来,有关中小学的著述与报告,对于外语教学的理论、教学路径、教学方法,乃至一些基本概念,一直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与误解。而这些错误的概念与片面的说法,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误导中小学外语教师,进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总体来说,20世纪80至90年代发表的一些文章,是针对当时中小学外语教学中的问题,有感而发。
那时,我国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几乎严格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模式,而我对北京市中学生英语竞赛成绩优异者的一项问卷调查却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中只有14%是仅靠学好教材,70%的学生依靠的是“课外多听多读”。依据二语习得基本规律,我在《中小学外语教学》发文,推介了“听读领先”的教学模式,并阐述了其理论和实践基础。
当交际语言教学思想传到我国时,多数学者将交际语言教学视为一种“教学法”(method),认为“功能-意念”路径即是“交际法”的代表,还有很多人认为交际语言教学只强调口语、反对语法教学。其实,交际语言教学在国际上逐渐发展为一种教学的观念、一种思想体系(philosophy),所以大多数交际语言教学倡导者后来不使用“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这一名称,而用“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当时发表的文章,主要是为了澄清对交际语言教学的一些认识偏见。可惜,我国文章、书籍至今仍存在这样的误解,称CLT为“交际法”或“交际教学法”。
跨文化交际概念在20世纪被介绍到我国。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小学外语教学大纲一直没有明确提出“文化”的教学目标。那时大多数人对英语国家情况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把教材中的black boy和white boy翻译为“黑脸小孩”“白脸小孩”。1986—1987年,我在美国一所私立学校任教,周末接触各界人士,对美国社会与文化有了些切身的体验。后来又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美国学”,走了十几个州。回国之后我陆续写了几篇文章,提出关于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可算是最早在中小学提倡“文化意识”的人之一。
这些文章也证实,与其他学科一样,人们对于发展学生素养的认识,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教学大纲就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思想品德等要求,强调“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还提到交际能力包含认知、情感与智力因素。参加教学大纲编订的专家,如刘道义、王碧霖、章兼中等几位学者,也提出了如何通过外语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刘道义对思想品德教育、智力开发、文化素养等做了详细的解释。我也谈到“思想情感”“思想品德”的内涵,应包含“自我激发、待人处事、协调人际关系”等诸多要素。这一时期,我对“跨学科”也有了些许认识和思考。1992年,在《从综合课程改革的角度去设计外语教学的大纲》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问题型”和“学科型”课程建设,主张英语教学内容要包括其他学科知识,可算作我自己最初对“跨学科”的认识。但那些年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尚未对英语课程设计范式等做整体的探究。
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后,我参与编写了二十几套中小学英语教材。在与中小学生、英语教师的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当时的英语教学内容与我国现状和学生成长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所谓的“真实世界任务”(real-world tasks)。国际语言教学界普遍定义的“真实世界任务”,是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工作与生活的交际需求,比如问路、购物、点餐、问医等个人人际交往的话题。但对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没有将这些语言直接用于生活的紧迫需求和现实必要。因此,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我想,对于影响几亿学子的教材出版社和编者,应该深入一线,做实证研究,根据学生的需求,构建自己的课程理论与教材编写理论。
从2006年开始,我走访了十几个省份的城镇乡村学校,包括三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学校。持续的课堂观察以及与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促使我不断反思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价值所在。我归纳出中国学生的三个“真实世界”——内心世界、知识世界与未来世界。我认为,中国孩子的这三个“世界”才是基础外语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一时期,我对“文化”的认识也有了较大变化——从“英本主义”(native-speakerism)到“全人发展”,并逐渐形成关于基础英语课程的新看法。
2008年转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那时是“中央教科所”)工作后,我有了更多时间静心读书,思考如何通过外语教育发展学生品格、思维、价值观念以及外语教学的本土化路径等问题。我陆续发表了一些涉及外语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范式、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路径的文章,提出了“重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交际语言教学的第三条路”"课程与核心大纲”等想法,并建构了“多元目标英语课程”的概念框架,即“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与“语言交流目标”。这三个相互包含、相互交融的课程内容包含培养学生品格、思维能力、价值观念与语言能力等方面,到了交流应用时,其边界已经模糊。2014年,国家提出“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课程改革目标。我觉得,“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完全符合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也与国家课程方案提出的“核心素养要素是融合的”观点完全一致。
2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最近十几年,主要探索通过任务型活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上,任务型语言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法”,不只有一种实施路径,也没有“唯一官方版本”(authorized version)。本书收录了任务型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研究的著名学者Skehan邀我一起为Cambridge Handbook of Task-BasedLanguage Teaching写的章节,介绍了在中国实践的一种任务型路径。这种路径通过不断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完成各种包含思维能力培养、品德培养的任务,逐渐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
文集即将出版之际,中小学外语教学又出现了诸多新问题。一方面,学界对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主张与看法。这些问题涉及外语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路径,以及与外语教育紧密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只有从“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的视角,才能正确认识通过外语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另一方面,当我坐在中小学课堂观察教师们的教学活动时,一个问题常常浮现: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还会是现在这样的吗?外语学科的课程设置、语言知识体系、学习资源与教材、教学路径、教学评价、课堂的生态以及教师教育课程等等方面,还有太多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又有了新的动力!
龚亚夫
2024年12月1日
【目录】
1980年—1999年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1987)
文化悟力——一个被忽视的方面(1988)
交际教学思想及其运用——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改变教学思想(1989)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1991)
“听读领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1992)
从综合课程的角度改进英语教学(1992)
初中英语测试四原则(1996)
新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新”在何处?(1996)
正确理解交际教学思想(1999)
英语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1999)
2000年—2007年
外语教学的目标与评价的改革(2001)
如何教小学生学英语(2001)
课程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任务型语言教学(2003)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知识、能力与运用能力(2005)
《任务型语言教学》结束语(2006)
2008年—2023年
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2008)
用新思路审视基础英语目标定位(2008)
课程、大纲与核心大纲(2009)
重新思考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理念(2009)
重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2010)
创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知识与能力体系——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等级标准的制订(2011)
交际语言教学的第三种途径——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交际语言教学之路(2011)
论基础英语教育的多元目标——探寻英语教育的核心价值(2012)
早期儿童英语教育利弊谈(2012)
Cultures of Change: Appropriate Cultural Content in Chinese School Textbooks(2013)
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2014)
立德树人的英语教育(2014)
从"生存"到"成长":改变参照的框架(2015)
Exploring the Value of ELT as a Secondary School Subject in China: A Multi-goal Model for English Curriculum(2015)
《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前言(2017)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2017)
中小学英语教育需要四个转变——通过英语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017)
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跨界”知识(2020)
两种教学设计途径的优势与问题及其解决方案(2021)
A Case Study of a Task-Based Approach for School-Age Learners in China(2021)
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英语教育——《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2022)
外语学能与外语学习策略关系的探究(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