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庸〉在英语世界的译释》一书主要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全面厘清了《中庸》英译史,指出阐释性翻译为贯穿典籍翻译各个时期的普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译释个案研究,尤其是对乔斯顿、迦达纳、浦安迪等译者的开创性研究;第二部分主要侧重于对《中庸》翻译史上阐释性翻译的解释,首次尝试将《中国阐释学》义理和"强制阐释论"用于翻译研究,有效运用上述理论对《中庸》英译史上的多元阐译现象产生的缘由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对《中庸》英译史上出现的强制性翻译阐释面相、译者的主观预设,强制征用场外理论的技巧和模式等给予了描述和批判。第三部分将《中庸》中的相关义理如"慎独"说、"诚"的思想等运用于指导典籍翻译阐释主体的行为规范,探究典籍翻译译者在翻译时如何从道德层面进行自我把控,提出了典籍翻译阐释中的译者"慎独"论。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1. 1 《中庸》英译本
1. 2 《中庸》英译本特点分析
1. 3 《中庸》英译研究概述
1. 3. 1 《中庸》英译本单本专题研究
1. 3. 2 儒经英译研究中兼涉《中庸》英译的研究
1. 3. 3 译者专题研究中兼涉《中庸》英译的研究
1. 3. 4 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1. 4 典籍翻译质性研究中的“译者志”方法
1. 4. 1 深度描写——典籍翻译研究“译者志”方法的方法
1. 4. 2 译本和翻译副文本——典籍翻译研究“译者志”方法实现的倚仗
1. 4. 3 内部视角为主,内外部视角结合——典籍翻译研究“译者志”方法的实施原则
1. 4. 4 研究者的在场——典籍研究“译者志”方法的精魂
1. 5 研究问题、研究设想和创新点
1. 5. 1 研究问题
1. 5. 2 研究设想
1. 5. 3 创新之处和意义
第 2 章 《中庸》英译中的宗教阐释研究
2. 1 宗教的定义与《中庸》的宗教性
2. 1. 1 宗教的定义
2. 1. 2 《中庸》的宗教性
2. 2 柯大卫译本按语对《中庸》义理的基督教化阐释
2. 2 .1 以儒证耶 ——《中庸》的素位思想和基督教的罪与救赎
2. 2. 2 以耶释儒 ——《中庸》鬼神说与基督教的天使论
2. 2. 3 以耶批儒
2. 2. 4 小结:对柯氏译本宗教性阐释的评价
2. 3 理雅各《中庸》译本中基督教化的儒教蓝图
2. 3. 1 儒家之“天”“地”“上帝”的基督教化阐释
2. 3. 2 鬼神与基督教之天使的类比
2. 3. 3 对“至诚而圣”的挞伐
2. 3. 4 小结:柯大卫与理雅各《中庸》译本中基督教化阐释的异同
第 3 章 《中庸》英译中的哲学阐释研究
3. 1 辜鸿铭《中庸》译本中道德哲学的建构
3. 1. 1 《中庸》的道德哲学内涵
3. 1. 2 道德哲学译释的背景与立场
3. 1. 3 道德哲学译释的路径
3. 1. 4 小结:道德哲学译释的影响与评价
3. 2 新柏拉图之光与庞德的《中庸》翻译
3. 2. 1 庞德与新柏拉图思想的渊源
3. 2. 2 新柏拉图思想与《中庸》的共相
3. 2. 3 新柏拉图主义阐释性翻译的路径
3. 2. 4 小结:对庞德儒学翻译中新柏拉图主义阐释的评价
3. 3 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译本对过程哲学的阐发
3. 3. 1 过程哲学阐发的缘由
3. 3. 2 过程哲学阐释性建构的路径
3. 3. 3 协同创造性与“诚”的翻译
3. 3. 4 小结:“循环互助”模式的意义
第 4 章 《中庸》英译中的诗学阐释研究
4. 1 《中庸》的诗学话语
4. 1. 1 “言应有文”
4. 1. 2 “依经立义”
4. 2 “以中释中”—— 陈荣捷《中庸》译本中的诗学阐译
4. 2. 1 陈荣捷“以中释中”的翻译阐释立场
4. 2. 2 “言简义微”的诗学语言
4. 2. 3 “依经立义”的译经风格
4. 2. 4 小结:典籍翻译中的坚守
4. 3 “以西释中”—— 浦安迪《中庸》译本中的诗学阐译
4. 3. 1 浦安迪“以西释中”的翻译阐释立场
4. 3. 2 “以西释中”的诗学阐译具象
4. 3. 3 浦安迪的经典观与“以西释中”的诗学阐译
4. 3. 4 小结:经典的“殊异性”
第 5 章 《中庸》英译中的史学阐释研究
5. 1 迦达纳经典重构的史学路径
5. 1. 1 《中庸》经典化的历史爬梳
5. 1. 2 双行小注阐释传统的复制
5. 1. 3 理学经典阐释的沿用
5. 1. 4 小结:阐释的价值导向性与相对性
5. 2 乔斯顿、王平《中庸》译本中的史学阐译
5. 2. 1 郑玄、孔颖达、朱熹对《中庸》的注与疏
5. 2. 2 “疏典并译”的史学译释体例考察
5. 2. 3 译本考评
5. 2. 4 小结:典籍重译之理想译者
第 6 章 《中庸》核心术语译释考
6. 1 “中庸”的译名志
6. 1. 1 “the mean”
6. 1. 2 “central harmony”
6. 1. 3 “perfect balance”
6. 1. 4 音译的优势
6. 2 “诚”的哲学内涵与英译
6. 2. 1 “诚”的哲学内涵
6. 2. 2 “诚”的英译
6. 3 “慎独”的哲学内涵与英译
6. 3. 1 “慎独”的哲学内涵
6. 3. 2 “慎独”的英译
第 7 章 《中国阐释学》理论视域下对《中庸》英译多元阐译的解释与批判
7. 1 《中国阐释学》义理对《中庸》英译史上多元阐译的解释
7. 1. 1 “境域论”对典籍翻译中多元阐译的解释
7. 1. 2 “原意”与“用心”:典籍翻译多元阐译的相对性与确定性
7. 1. 3 “虚心”论与翻译阐释之“蔽”
7. 2 “强制阐释论”对《中庸》英译史上基督教化强制阐释的批判
7. 2. 1 “强制阐释论”与《中庸》英译史上的基督教化强制阐释
7. 2. 2 基督教义理的场外征用与主观预设
7. 2. 3 基督教义理征用于典籍翻译的技巧
7. 2. 4 基督教义理征用于典籍翻译的模式
7. 2. 5 《中庸》英译史中基督教化强制阐释的时代因素
第 8 章 典籍翻译阐释主体的“慎独”论
8. 1 “慎独”论提出的意义
8. 1. 1 “慎独”论对译者主体性理论的补苴
8. 1. 2 “慎独”论对翻译主体间性理论的补苴
8. 1. 3 “慎独”论对典籍翻译阐释之界的补苴
8. 2 译者“慎独”的原则与方法
8. 2. 1 “守诚”的根本原则
8. 2. 2 “持敬”的外化态度
8. 2. 3 “择善”与“笃行”的践行方法
结 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