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前言】
厦门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口、笔译硕士研究方向和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口译课程的高校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我们在口译理论研究、口译教学实践、国际合作办学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不懈进取,勇于创新,进行了诸多有益和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口译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的训练理念。1999年,我们推出了以翻译动态研究为指导、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厦大口译训练模式”。在这个模式中,C=Comprehension(理解);R=Reconstruction(表达);S=Skill(技能);P=Professionalism(职业精神);A=Analysis(分析);D=Discourse(语篇);CC=Cros-Cultural Awareness(跨文化意识);SL=Source Language(源语);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言外知识);TL=Target Language(目的语);I=Interpreting(口译);三个圆圈分别表示口译过程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置于三个圆圈中央的三角形说明技能(S)和职业精神(P)在整个口译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至R的箭头指明口译的整个过程,而A至C与A至R的箭头显示分析在理解与表达中的重要意义。
这一模式旨在说明:口译过程经历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信息的理解和表达需要调动语言和言外知识,并只有在分析语篇和特定情景中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贯穿整个口译训练过程的核心是口译技能和职业精神。
“厦大口译训练模式”系统地提出了口译训练的基本构成和指导原则,强调了口译训练过程中口译技能与语言知识、言外知识、语篇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策略的互动关系,提出口译训练应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这一重要原则,对口译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课堂组织和教材编写等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
随着本科翻译专业(BTI)和翻译专业硕士(MTI)的建立,也随着对口译认知原理和训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厦大口译训练模式”进行了再思考,通过添加FB(Foundation Building)即“口译准备”(语言、知识和心理准备)和QC(Quality Control)即“质量监控”(测试和质量评估)两大模块,对其进行了拓展,对训练过程进行了延伸,更加突出口译交际过程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鲜明特点,从而更为真实地体现口译交际本质特征,也使整个训练过程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在模式拓展版中,“FB(口译准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长期的训前准备,即学员接受口译训练前需要奠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基础;二是指短期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准备,即译员在接受口译训练后围绕任务进行的各项准备。口译准备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各项认知活动可能需要消耗的认知资源,以确保口译交际的顺利进行。从内容组成来看,口译准备由语言准备、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构成。
语言准备在于使译员的两个语言编码系统的转换趋于自动化,能准确地理解源语并流畅地用译语表达。知识准备是一个背景知识和篇章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过程。心理准备则重在训练心理调节和加强心理操控能力。
在模式中加入“QC(质量监控)”这一模块,是因为我们相信任何有效的教育计划都必须不断地接受反馈和评估。对训练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估不仅是训练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且对提高训练质量大有裨益。质量监控根据评估的手段分为微观监控(如关注译文的语言和知识层面)和宏观监控(如关注整体交际效果);根据评估的阶段分为训练过程中的监控(如自我监控、同桌监控、小组监控和全班监控;如监控表达、监控语言、监控信息忠实度等)、阶段训练后的监控(如期中、期末监控;如监控知识能力、技能和心理能力)和全程训练后的监控(如参加口译实践、参加口译资格证书考试)。
视译是口译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口译职业交际场合,而且是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重要辅助训练手段。国内外众多高翻学院和翻译专业系所都设置了视译训练模块,或是开设了专门的视译课。视译已被公认为翻译专业学生必备的一种技能。但是目前国内外有关视译的教材极其匮乏,远远不能满足视译技能培养的需要。为满足新时代国家对视译人才培养的要求,《视译教程》以融合思政教育与能力提升、技能学习与知识积累、文本与数字为编写宗旨,围绕视译的核心模块建构训练体系,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
《视译教程》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呈现视译的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材基于外教社WE Learn智慧教学系统,展示与控制视译练习的场景与条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练习场景。在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练习更贴近真实视译信息输入的过程,练习的效率和效果也会更好。与此同时,为给教师提供最新、最鲜活的翻译练习材料,《视译教程》还特别配套了翻译素材资源库,教师可通过访问WE外语智慧教育平台的备课板块获取资源。资源库将不定期更新篇章材料,方便教师与学生参考使用。
《视译教程》由“视译认识篇”和“视译能力篇”组成,共16课,供一个学期使用。
“视译认识篇”介绍了视译的定义、特点、主要形式和质量评估标准以及视译员应具备的素质。
“视译能力篇”分三个部分,围绕视译理解、视译分析和视译表达这三大模块所涉及的相关技能展开系统训练,该篇每课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一、理论与技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视译基本原理以及该课需要掌握的技能,为随后的技能训练奠定理论基础;
二、技能训练:围绕该课所涉及的技能,设计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技能练习;
三、质控练习:采用教师监控、学生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等形式对译文质量进行监控;
四、视译练习:提供形式多样、题材广泛、融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于一体的练习篇章,用于在课堂或课后提高视译综合技能。
教材还提供了技能训练、质控练习和视译练习的参考答案。《视译教程》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菁:总策划并执笔第一、二、五和七课;
傅彦琦:执笔第十二和十四课;
刘莹:执笔第三、四和十课;
杨柳燕:执笔第八、九和十一课。
赵肖:执笔第六、十三、十五和十六课。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澳大利亚籍毕业生Eve女士协助审阅了本教材汉英视译部分的参考答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口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厦门大学口译教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