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图书,赶紧选购吧!
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语言学十讲:认知语言学十讲
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语言学十讲:认知语言学十讲
促销时间
距结束
00
:
00
:
00
:
00
书号
9787544661003
尚 外 价
降价通知
累计销量71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配送
服务
可用积分
可用 0
数量
库存  
温馨提示

【声明】
本商城所售图书仅可作为个人学习使用,倘若用作他途(如用于商业获利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请自负!

【退换货规则】
1、因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换货,请您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根据客服的指引进行退货操作。
2、收到商品之后如需申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请您在签收之日起七日内联系客服进行申请,并提供证据。逾期将无法受理。
3、退货地址: 请和客服联系,电话: 021-65425300转2039/2777; QQ: 800179112。
4、请在下单后14天内申请开票,逾期财务封账将无法受理;如产生退货,已开发票将作废。

  • 属性
  • 介绍
  • 目录
手机购买
图书二维码
加入购物车
价格:
数量:
库存  个

图书详情

图书名称 :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语言学十讲:认知语言学十讲
书号 :9787544661003
版次 :1
作者 :刘正光,李雨晨著
开本 :X16
页面 :248
装帧 :平装
语种 :汉文
字数 :253

介绍

【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语言学十讲”以每册十个讲座的形式,系统阐释语言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等,每一讲都附有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丛书举例丰富,深入浅出,既涵盖了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理论框架,又探讨了当下的热点问题,可作为语言学初学者的学术参考书,也可作为教材使用。丛书配有视频讲座,可供读者配套学习。
   
    《认知语言学十讲》以认知能力为主线统领全书内容,用通俗、简明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与语言的关系。专题探究的内容包括: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三点不同认识及其理论启发意义,认知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创新性(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认知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力分配、识解、虚拟性),认知的高效性(理想认知模型、认知域和框架作为知识的组织与运行的基本单位),认知的开放性(概念合成),认知的原型效应与网络效应(多义性),认知的整体性与文化性(构式作为语言习得与使用的基本单位)。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导论性著作,而且吸收了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作者简介】
    刘正光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优秀),欧美多所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英语专业教学团队主持人,中国英汉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重点1项),省部级课题近20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
   
    李雨晨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布莱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界面、构式语法。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项目两项、校级教改项目多项。获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本科生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湖南省外国语言与翻译优秀成果奖。    


目录

【目录】
   
    第一讲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认识
    1.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1.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1.2  生成语言学在解决语义问题上的困难
    1.3  理论建设中的方法论问题
    1.4  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
    2.  对语言的三点基本认识
    2.1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形义构成的整体
    2.2  语言的创造性来自语言使用者
    2.3  语言的文化差异性
    3.  语言的三个基本特征
    3.1  语义是核心
    3.2  语法结构都有意义
    3.3  语言基于使用
    4.  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的三个基本假设
    5.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主义
    6.  研究内容:认知能力
    7.  研究方法:内省法与实证相结合
   
    第二讲    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认知的共性与个性
    1.  经典范畴化理论
    2.  原型范畴化理论
    2.1  原型范畴化理论的两个来源
    2.1.1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
    2.1.2  罗丝的三个层次理论
    2.2  原型范畴化理论的四个假
    2.2.1  特征不平衡性与使用限制的度
    2.2.2  边界模糊性与可接受性差异
    2.2.3  辐射模型与多义网络
    2.3  相似性与范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3.  非范畴化:语言与认知创新的有效途径
    3.1  非范畴化的含义与特征
    3.2  非范畴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三讲      理想认知模型、框架、认知域:知识的基本组织方式与推理基础
    1.  理想认知模型
    1.1  命题结构
    1.2  意象图式结构
    1.2.1  图式、意象、意象图式
    1.2.2  意象图式的两个主要来源
    1.3  隐喻映射模型
    1.3.1  概念隐喻的三种基本类型
    1.3.2  隐喻映射的基本特征
    1.4  转喻映射模型
    2.  框架与认知域
    2.1  框架
    2.1.1  认知心理学关于框架的认识
    2.1.2  语义学中的框架
    2.1.3  框架的意义
    2.2  认知域
    2.2.1  认知域的两个层次:基本认知域和抽象认知域
    2.2.2  认知域的基本特征
    2.2.3  认知域的工作方式
    2.2.4  认知域与意象图式、框架的异同
   
    第四讲    识解:认知的主观能动性.
    1.  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
    2.  识解的不同方式
    3.  识解的主要维度
    3.1  详略度
    3.2  调焦
    3.2.1  前景VS.背景
    3.2.2  辖域
    3.3  凸显
    3.3.1  勾勒
    3.3.2  射体/界标
    3.4  视角
    3.5  心理扫描
   
    第五讲    注意力:认知的选择性
    1.  注意力分配型式
    2.  图形与背景
    2.1  图形•背景的内涵与特征
    2.2  图形•背景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2.2.1  单事件句里的图形与背景
    2.2.2  复杂事件句里的图形与背景
    3.  图形•背景逆反
    3.1  倒装句中的图形•背景逆反
    3.2  话题句中的图形•背景逆反
    3.3  左移位构式中的图形•背景逆反
    3.4  多维度的图形•背景逆反案例分析: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
    3.4.1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重叠与名词的并置
    3.4.2  名词短语并置中的四种图形•背景逆反
   
    第六讲    虚拟性:语言与认知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1.  虚拟性及其表现形式
    1.1  虚拟运动
    1.2  虚拟变化
    1.2.1  过程变化
    1.2.2  实体变化
    1.3  虚拟互动
    2.  虚拟性的产生机制
    2.1  隐喻与转喻
    2.2  心理扫描
    3.  虚拟性的解释力
    3.1  虚拟性与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问题
    3.2  虚拟性与动态向静态转换
    3.2.1  静态化与宾语隐形
    3.2.2  静态化与特征句
    3.3  虚拟性与完成向未完成转换
    3.4  虚拟性与时态的认识态度意义
    3.4.1  现在时的认识态度意义
    3.4.2  过去时的认识态度意义
   
    第七讲  概念合成:认知的在线性与开放性
    1.  心理空间
    1.1  心理空间及其属性特征
    1.2  心理空间的建构方式
    1.3  心理空间的作用与意义
    2.  概念合成
    2.1  概念合成网络
    2.2  浮现结构与处理过程
    2.3  处理原则或限制
    3.  概念合成理论的广泛应用
   
    第八讲    多义性:认知的典型性与网络性
    1.  词汇多义性及其生成机制
    1.1  转喻的视角化与多义性
    1.2  隐喻与多义性
    2.  功能多义性及其生成机制
    2.1  词类层次的功能多义性
    2.2  构式层次的功能多义性
    2.3  句法成分(位置)的功能多义性及其生成机制
    3.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性本质的认识
    3.1  经典理论对多义性的处理途径
    3.2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性的处理
    3.2.1  多义链和多义网络
    3.2.2  意象图式:多义性的体验基础
    3.2.3  框架:多义性处理的形式模型
   
    第九讲    构式:语言习得与使用的体验性与文化性
    1.  构式:语言的基本单位
    1.1  构式的基本定义
    1.2  构式的基本类型
    1.3  构式的基本特征
    2.  构式的互动原则:以大管小
    3.  基于原型的网络化
    4.  构式:语言习得的基本单位
    4.1  基于词项的习得
    4.2  构式图式化
    4.3  构式合并
    4.4  过渡概括的理论意义
    4.5  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
    4.5.1  意图识别与文化学习
    4.5.2  图式化与类比
    4.5.3  固化与优先占位
    4.5.4  基于功能的分布分析:范畴化
   
    第十讲    认知语言学与外语学习
    1.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能力观
    1.1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及语言能力的基本认识
    1.2  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及其意义
    1.3  语义的中心地位、语法结构有意义与语言理据性
    1.3.1  语义的中心地位
    1.3.2  语言的理据性
    1.3.3  象似性
    2.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学习的启示
    2.1  基于语言理据的知其所以然学习
    2.2  多义性:掌握其扩展理据与内在联系
    2.3  对比分析与语言意识培养
    2.4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于语言学习
    2.4.1  语块与文化学习
    2.4.2  隐喻性语言与文化学习
    2.4.3  同义性、多义性表达式与文化学习
    2.4.4  语法结构词或标记语与文化学习
    2.4.5  融于语篇组织结构的赏析当中
    2.4.6  翻译与文化学习
    2.4.7  语言对比与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后记    


对比栏

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2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3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4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