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西方现代派文学最初引入中国时受到过推崇,也曾被全盘否定和贬斥过。改革开放早期经过短暂的争鸣后,其一直被视作20世纪西方文学主流,并成为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时至今日,现代主义文学早已被深耕细作。因此,在各种“后学”都已退热的背景下,或许有人会以为“现代主义”已不再是前沿性的学术课题。在本辑“学者访谈”中,我国现代主义研究专家董洪川教授指出,“真正的‘前沿”课题产生于问题意识,蕴含于问题之中。研究就是发现问题、澄清问题和解决问题。哪里有真问题,哪里就有研究‘前沿”。”董洪川教授基于其本人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史的研究,重申历史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比较文化立场、现代主义影响、文化过滤、跨界研究等议题的重要性和当下意义,尤其是对“本土现代性”的强调,呼应着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其中所隐含的问题意识不仅与人类现实息息相关,也凸显出现代主义研究的前沿特质与持久价值。现代性是一个全球性的思潮,而现代化是人类未竟的事业,中国视角下的西方现代主义研究永远不会过时。
本辑“英国文学”栏目共有9篇文章,多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或是基于学术史的考察而提出“真问题”,各有其新颖之处。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被公认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田俊武教授将学术界的这一经典定论撬开了一道缝隙,指出英国旅行文学的源头不应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和文学,北欧神话与萨迦文学才是古英语文学旅行叙事的重要源头。陶久胜基于评论界已有的海盗正面形象的评论,探究《西部美少女》(第一部)中海盗形象转变的根源,将这一转变与海洋争霸中英国的贸易帝国构建相联系,揭示出海盗形象背后的帝国海洋扩张与民族身份构建的历史逻辑,从而将16—17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海盗形象研究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李长亭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背景下探讨《海盗船长》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审美趣味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并将跨文化批评与政治经济学熔于一炉,批判了西方作家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立场。《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常被批评界认定是“叛逆的女权主义者”,杨玉萍从恩惠关系的角度入手,指出她的叛逆是不完全的,进而认为这一女性形象的另一面是一个受益于父权秩序与殖民暴力的务实主义者。好的论文贵在能打破学界已有的定见,能对相关命题提出不同看法,而学术新见往往都肇始于敏锐的问题意识。
“美国文学”栏目共有9篇文章,论题与视角不尽相同,有的提出新问题,有的从新视角去看旧问题,因而各有特色,各有新意。陈爱敏教授的论文针对美国戏剧衰败论和死亡论,通过考察近30年美国戏剧,纵论各种戏剧类别与实验先锋剧场,剖析戏剧对时代问题的关切,阐发后现代戏剧的开放包容与现实担当,由此提出了美国戏剧“更加兴盛”的观点。李锋多视角、多层面切入欧美文学中的百科全书式叙事,重新厘清其文类特征与精神内核,讨论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各种形式表现,彰显了其对人类世界的总体认知价值。美国文学名作《野性的呼唤》是一部关于冒险、传奇的“动物小说”,也是一部关于历史与文化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杨丽指出杰克·伦敦投射其中的政治意识与帝国话语不应受到忽视,并通过探讨19世纪美国人的边疆焦虑,批判了美国人的种族优越论和帝国霸权野心。赵元针对奥登歌剧《保罗·班扬》研究中的美国历史简化论和歪曲论,通过考探其中的神话与历史书写,揭示了奥登创作成熟期的历史观。孙璐以美国文学研究为例,论述了世界文学研究的三种新范式,并就当下热议的“世界文学”命题提出了新观点,指出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是一体两面的存在。
“共同体研究”专栏共有6篇文章,主要是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和“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专栏所涉及的具体论题,如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英国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爱尔兰诗人叶芝对爱尔兰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加拿大作家门罗对有机共同体的消解、英国小说家麦克尤恩对人机共同体的思考、美国小说家麦凯恩对跨大西洋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美国小说家查尔斯·布朗对欧洲流散者共同体的审视,都是以中国学者的立场介入西方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呼应着当代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追求,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认知诗学”专栏中的3篇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诗学研究与理论版图重构”的阶段性成果,其将认知科学与文学史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说:科学都是从各种问题(problems)开始的。”问题是探求未知的无尽动力,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源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学术进步。
【目录】
学者访谈
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比较视角与跨学科考察
——董洪川教授访谈录 林萍
英国文学
英国旅行文学的起源 田俊武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上私掠:《西部美少女》中的
海盗、英西海战与贸易帝国构建 陶久胜
盖尔语文学的民族认同叙事建构 吴庆军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海盗船长》中的审美趣味与中国元素 李长亭
杰勒德·霍普金斯的声音诗学及其书写 蔡玉辉
重构历史:古尔纳《天堂》中的非洲叙事 赵秀兰
拜伦《审判的幻景》中的撒旦主义和意识形态 刘庆松
论《尤利西斯》中的殖民医学、本土医学和健康共同体想象 肖冠华
《简·爱》中的恩惠叙事 杨玉萍
美国文学
从开放、包容到拥抱现实:论20、21世纪之交30年美国戏剧走向 陈爱敏
日常生活的宏大叙事:论欧美百科全书式叙事的文类特征 李锋
《野性的呼唤》与杰克·伦敦的政治意识 杨丽
《保罗·班扬》中的神话与历史 赵元
论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民族文学研究的启迪:以美国文学研究为例 孙璐
为什么是黑色古典:以杜波依斯的古典神话诠释为例 哈旭娴
回归秘索思:E.E.卡明斯诗学嬗变之迹 李涛
《死寂之声》:印第安恶作剧者的城市“升存”与城市叙事 丁文莉
经典电影模式下的流行小说再生产:《达·芬奇密码》畅销
20年之我见 张竞达
共同体研究
“撒旦的诱惑”: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共同体审美 徐彬
民族主义者叶芝的共同体影像 宋建福
(非)共同体:艾丽丝·门罗《快乐影子之舞》中的小镇 王敏
阈限,抑或聚合?:《我这样的机器》中的人机共同体推演和
想象 王珏
科伦·麦凯恩《飞越大西洋》中的道格拉斯流散叙事与
跨国、跨种族团结悖论 宁显锦
移民、腹语与意识形态:《维兰德》中盎格鲁-撒克逊共同体的
北美殖民控制策略 彭晨晨
认知诗学
文学史研究的认知路径:认知文学史研究纲要 熊木清
认知视野下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何荣钰
认知文学史视域下美国南方小说的“失败”书写 万姗
书评
仍在狂欢的现代性:《从后现代到“后后现代”——当代英国小说诠论》序 阮炜
征稿启事
本辑人物:董洪川